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沒看到這張門票,我都忘了還有一個叫天元莊育樂中心的地方了。

P_20170302_191859.jpg

 

  小時候,還沒有劍湖山、九族文化村、墾丁等好玩的地方,那時能到天元莊育樂中心玩,就是一件可以高興好幾天的事了!

  記得弟弟曾被天元莊育樂中心中的猴子咬過一口,我國小六年級兒童時曾在那領過一次縣長獎。在長大一點後,就沒有在進去過,每次路過天元莊育樂中心時就會看那環湖的車,那時就只剩下回憶,已經沒有進去玩的動力。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氣轉晴了,太陽暖暖的照著大地,又是個亮麗燦的好日子。

P_20170304_100341.jpg

  早上到雲旭農學市集擺攤,除了原本賣的百香果、蛋和蛋卷外還拿出家中一些用不到的二手寶貝和大家結緣!

  今天御鼎興手工柴燒黑豆醬油的謝大哥拿出壓箱的絕活『結繩技藝』給大家瞧瞧!

  小時候買各種瓶裝類物品時,總會看到這項特殊的『結繩技藝』,如今隨著各種包裝材料的變遷,許許多多資材的出現,這項需要智慧與技巧的『結繩技藝』隨著時間流動正慢慢的消逝中。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丁酉年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龍雲宮依例有誦經和在廟前放電影。並有信士廖美麗和周庭裕一家所送來的精緻賀禮。

P_20170303_232612.jpg

  丁酉年二月初六龍雲宮科期,本科期除了一般問事外,主要是在進行二月廿一北巡會香一事:

  一、北巡會香出巡神明:

    1.中壇元帥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整理物資時看到一紙『有價證卷』──斗南國中員生消費合作社股票!

P_20170302_191735.jpg

  好令人懷念的一紙文書,其實早已經忘了有這事了,我只記得就讀斗南國小時曾經入斗南國小員工消費作合作社,只記得那時候,每學期總會拿到臉盆和一些文具,說是合作社的紅利,每次拿到時都覺得加入合作社真是太好了!

  沒想到就讀國中時,我也有加入斗南國中員生消費合作社,那時好像就沒有分到什麼股利,不知是否斗南國中員生消費合作社不賺錢?

  在這紙斗南國中員生消費作合作社股票中,最後是以理事主席這個精準的詞真是難得,目前許多協會都是以理事長來看待,而理事主席更說明了合作社的民主成分。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長期關心台灣在地農業的蕃薯嫂到吉祥農場來進行永續生活交流。蕃薯嫂曾經參加1989年的520農民運動,剛好我也熟悉那段歷史,對於如何永續生活,以及如何促進良善循環經濟,聊得很投機!

P201702273.jpg

  蕃薯嫂在生活中不斷地在嘗試實踐永續生活,聽到希望工場的卓老師說農場有一個材燒暖爐時,迫不及待地過來看柴燒暖爐,蕃薯嫂希望能夠用材火來燒泡藥浴用的熱水。

  在以往,材火用的木材是資源,而今可以燒的木材都變成是垃圾,這是很大的浪費,這是不應該發生的,現在生活雖然方便,能源取得方便,但卻不是一個永續的生活方式,而是不斷地把向千萬年前的資源提出來用,一個只出不入的資使用方式。

  面對這情況,雖然我們無法改變些什麼?但是還是要開始努力,作一個小小的典範!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禽流感來勢洶洶,全台各地都傳出疫情,也引發民眾擔憂。禽流感的消息滿天飛,有人談禽色變,不敢吃雞肉雞蛋、不敢賞鳥餵鴿子,連走近雞肉攤都怕。

P201702271.jpg

  子豪家也是因為禽流感的訊息,也對巿場的雞蛋產生了懼怕感。但是子豪仍然希望可以吃到健康安全的雞蛋,子豪向我提出要求:希望能到農場來以工換蛋!

  這麼好的提議,我當然不會拒絕,馬上就答應,今日子豪就到農場來服務。到農場來整理環境、燒開水、作水煮蛋、搬材、砍材、撿雞蛋,反正是自己要吃的蛋自己撿!

  子豪最後作晚餐,子豪對煮飯作菜很有心得,大家吃的很滿意!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是怪異的天氣,昨天天氣又轉寒了!

  早上帶媽媽到雲旭農學市集擺攤,媽媽總是喜歡有人可以聊天的事作,來到雲旭農學市集和許許多多附近友善土地農法朋友一起擺攤,大家都會互相幫忙,這種感覺很好。

P20170225_2.jpg

  市集銷售狀況不是很理想,但許多人總還是希望可以把它作好,因為能多一處可以銷售友善土地農法農產品的地方,都是一件好事。有一群想要共同推廣、一起努力的感覺是很棒的。

  下周3/4()10001200,雲旭農學市集將於雲旭樓銅像前舉行【99歲話紅樓】演講活動!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永茂淑淑看到天竺鼠大黑,說:「這是番鼠吔!以前大家都是養在床下,用地瓜葉來養它,想到時就會殺來吃。」

P_20170224_203958.jpg

  我回答:「它……是養來吃的!」

  原來早年,鄉下會用竹子圈養兔子,兔子繁殖力強,機乎每個月都會生產,被贊為月兔。

  不論是養雞、鴨、鵝、豬、兔子,還是番鼠都是為了吃!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日在往大埤的路上看到竹籠牀,這很久沒看到物品.又是竹子作的,馬上把它撿回收藏。

P_20170222_002801.jpg

  一個竹籠牀價值不高,卻設計巧妙。竹籠牀由外圈、內膽及底線組成,竹子來自雨水多,竹樹生長速度快的地方,一般種三四年已可收割。外圈連內膽共六層,內膽即是高出外圈以方便放置頂蓋的一層,先放入竹夾固定形狀,以銅線串成定形,堅固耐用,因外圈及內膽中間非完全密封,加熱時水蒸氣會在當中流通,有助保溫。

  而用竹子編織而成的蓋,因存在縫隙,透氣度高,水蒸氣會先排出,讓竹籠牀內的空氣循環對流,食物傳熱夠均勻,這都是冰冷的不銹鋼廚具不能取代的。「竹子最能發揮蒸煮的技巧,因為竹可疏導多餘蒸氣,最適合用來蒸煮點心,可以避免倒汗水滴濕。」

  關於竹籠牀的起源,背後有一個有趣故事。據說,漢高祖時期,將軍韓信行軍時發明以竹木製作炊具,以避免炊煙暴露自軍位置,同時蒸煮出來的糧食較易保存,這雖是野史,但可確認的是在漢朝已有明文記載蒸籠的使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整理物資時看到一只硘仔碗!

  已經好久沒看到硘仔碗了,這次在看到這只硘仔碗特別有一種深深的情感,好像很久不見的朋友。

P_20170218_181749.jpg

 「硘仔」是台語對陶瓷器的通稱,音同hui-a,一般來說,陶瓷器分成陶器和瓷器兩大類,兩者的坯體土質與燒成溫度都不同,不過在台語中,「硘仔」則是陶瓷不分,舉凡碗盤、湯匙、茶杯、花瓶等陶瓷器都可稱之「硘仔」。

  在台灣早期碗盤中除了福、祿、壽、喜等鮮明的字樣,常見的題材,這只硘仔碗作工很粗糙,應該是小老百姓則使用粗糙的碗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燈會在雲林,雲林縣復健青年協進會~圓夢庇護工場圓夢工場的心智障礙小朋友為了這次燈會,希望能把最精采的圓夢祥龍、圓夢三太子表演,帶給參觀台灣燈會的觀眾們!雲林縣復健青年協進會的攤位在宗教祈福燈區【冬】入口 【企034】歡迎來買草莓買杏仁茶 ​​​​​​​​​​​​​​ ​​​​​​。​​​​​​
圓夢祥龍

 

圓夢三太子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要為廖廍選一個代表物,我想最適合的大概就是蔗車了!台灣的蔗車是用石輥組成,每台蔗車有一公一母二顆石輥,每個蔗廍應有一到三台蔗車計,廖廍應該有四到十二顆石輥才對,可是卻從來沒有人見過蔗車的遺物石輥。

201701310.jpg

  臺灣傳統的蔗廍結構主要分成造糖車(即蔗車,主要為石製)和煮糖室兩個部分,它的生產步驟則主要有二:一是將榨取蔗汁,二是把蔗汁熬煮成糖。清乾隆黃叔璥《赤嵌筆談》對臺灣蔗廍有記載:其器用有蔗削、蔗鎌、蔗凳、蔗碾、抬床、榨斗、漆甕之屬。今蔗車兩石矗立,狀如雙碾,夾取其汁,想即蔗碾遺製。[1]

  中國的榨汁製糖,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對傳統蔗車的裝置構造即有詳細的描述:

  凡造糖車,製用橫板二片,長五尺、厚五寸、闊二尺,兩頭鑿眼安柱,上笋出少許,下笋出板二、三尺,埋築土內,使安穩不搖。上板中鑿二眼,並列巨軸兩根,軸木大七尺圍方妙。兩軸一長三尺,一長四尺五寸,其長者出笋安犁擔。擔用屈木,長一丈五尺,以便駕牛團走。軸上鑿齒分配雌雄,其合縫處直而圓,圓而縫合。夾蔗於中,一軋而過,與棉花趕車同義。蔗過漿流,再拾其滓,向軸上鴨嘴扱入,再軋又三軋之,其汁盡矣,其滓為薪。其下板承軸,鑿眼,只深一寸五分,使軸腳不穿透,以便板上受汁也。其軸腳嵌安鐵錠於中,以便捩轉。凡汁漿流板有槽,梘汁入於缸內[2]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天氣冷,晚上燒材烤火,摘了幾支新鮮枝葉和黃菊花來泡茶,有股百香果的香味,是一款非常好喝的新鮮香草茶。

P20170209.jpg

  入冬以來,總會不自覺走到到那叢黃花附近,肩膀輕輕擦過,清甜的香氣便進入記憶、迴盪。

  我特別喜歡芳香萬壽菊,它容易栽培與繁殖,可以說隨便種都會活,可說是很野的傢伙,芳香萬壽菊兼具了觀花、茶飲、烹調、驅蚊等多用途,真是太好了!

  在學理上,芳香萬壽菊是多年生菊科植物,喜歡全日照的環境,在台灣平地十分容易種植,全株散發著特殊的果香。在短日照的秋、冬季節會開滿成片溫暖的黃色花朵,花型就像單瓣菊花一般,是很理想的庭園花卉植物,而且植株本身的氣味可以驅蟲,可以降低庭園中蚊蟲的密度。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人社會中傳統的製糖場所名稱因地域不同而互異,四川地區稱為「糖房」,廣東地區稱為「糖寮」或「榨寮」,而臺灣則稱為「糖廍」或「蔗廍」。「廍」字非屬中國固有的文字,乃是漢人移民來臺後約訂成俗新創出來的,最初有口語無文字,因其發音同「部」字,後來為了便於書寫,乃以部字冠以「广」而成「廍」,故有臺灣獨特的地域色彩。

1379417137-2491355324.jpg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的《番社采風圖》,在「糖廍圖」裡採蔗、榨汁與煮糖過程躍然於畫面。)

 

  依據日治時期1904 年出版的「臺灣堡圖」,臺灣各地與「廍」字有關的地名總計78 個,而雲嘉以南至高屏地區即占了53 個。學者調查,臺灣現今含有「廍」字的地名至少有50 個以上,大約三分之二分布在南部,三分之一在中部,北部極少,東部則無;這些地名都是臺灣早期製糖文化留傳下來的[1],也足證臺灣早期先民的生活與糖廍文化有密切的關係。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廖廍仔庄的「廍」字是指糖廍,臺灣傳統的蔗糖生產,多由農民們在甘蔗產地附近設置糖廍或蔗廍,進行硤蔗製糖加工;向糖廍購買菜糖(粗製糖),重新精煉成白糖的加工所,則稱為糖間。

未命名.jpg

  臺灣位於亞熱帶,適合甘蔗生長。目前從古籍中發現最早有關臺灣蔗糖的記載,出自於元朝末年的航海家汪大淵(1311-1350)著《島夷誌略》(1349)關於「琉球」的記載:「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元朝所稱的琉球即是今日的臺灣。在17世紀前期以前,在臺灣人鼓腹而遊,製糖純粹為了自給自足,並未發展出商業性的製糖活動。臺灣在荷蘭人統治之前肯定沒有用來大量製造蔗糖的「糖廍」,因為缺乏運轉蔗車的動力─「牛」。

  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為和打開和大明的貿易,在16227月企圖占領澎湖,遭明朝政府派兵驅後,決定在台灣的大員港灣作為據點和中國貿易並經略台灣(當時稱為福爾摩莎島)。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從越南的藩朗或金蘭,購買豬和牛到澎湖希望能在澎湖繁殖,結果只買到公牛無法繁殖,只能把公牛殺來吃。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日,除了練炭爐上放了個鍋子的信箱,還看到了竹編桌罩!

P_20170131_162312.jpg

  一般我們都稱這是「桌蓋」,好久沒有見到的桌蓋,媽媽看憶起了當年,在那冰箱還沒有出現的日子,「桌蓋」就是防止貓狗蚊蟲去吃食物的重要防禦武器。

  竹編桌罩有小孔,通風設計讓不易讓食物腐敗。

  如今物資充沛,隨時都可以買到食物,還有冰箱可以幫忙保存食物,食物很少要在桌上隔餐食用,在台灣「桌蓋」已失去了用武之地,這些失去戰場的老將,靜靜地躺在屋子一角,任風吹雨襲慢慢地消逝,可謂是應了麥克阿瑟將軍的話:「老兵不死 只是逐漸凋零」。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期台灣,清政府採消極放任態度,渡台開墾的移民,來自不同原鄉,因語言、風俗、習慣等差異,自然形成各籍分類聚居、依籍貫劃分地盤的現象。這些分別帶著不同的「原鄉認同」來到台灣的移民(及其後裔),由於生存競爭,遂發生磨擦,進而衝突群鬥。衝突的類別很多,有的是閩南人與客家人鬥;閩南人中,又有漳州人和泉州人的衝突;泉州人中,又有同安人和惠安、南安人火拼;或是某姓和某姓又打起來了,這庄和那庄又拼起來了,這種群鬥,即所謂「分類械鬥」。

1315660855-2996838448_n.png

  分類械鬥的原因,除了基於原鄉地域的族群認同之外,最根本的癥結在於經濟因素。這些移民初墾時,各籍移民相離甚遠,後來地利日墾,墾地漸近,開始因田地、水利、地租……等現實生活利益而起爭執。爭執衝突一久,嫌隙日深,最後卻連一些偷雞摸狗、賭博爭注等小衝突,也會引發成大械鬥。

  清同治元年(1862)3月,台灣兵備道孔昭慈到彰化緝捕八卦會總理洪某,就地處決,並令淡水同知秋日覲,嚴辦會黨。於是八卦會黨員乘機蜂起,擁戴潮春為首領,正式舉兵抗清。4月,戴潮春率領八卦會的會眾,正式舉兵抗清,首先攻佔彰化縣城,入城時,戴潮春頭戴黃巾,身穿馬褂,前呼後擁,騎馬進城,出示安民,命令蓄髮;設賓賢館,禮待縉紳,以收人心。茄拔、大肚、牛罵頭(今清水)、葫蘆墩(今豐原)、北投、大甲等地,相繼響應。戴潮春開倉放糧,得到更多農民支持,隊伍更擴大。5月中,戴潮春議取嘉義,自封為東王,並封林日成為南王,7月擊退清軍於斗六門,乘勝南進,攻陷嘉義縣城,並聯合高山族打敗總兵林向榮。[1]

  約在同時,西螺茄苳仔的李龍溪娶了西螺新街大富鍾某之妹為妻,他養有一匹心愛的白馬。有一天,李龍溪的兒子騎乘白馬外出,順便將白馬放牧在住處附近廟旁的空地,白馬偷吃了隔壁鄰居廖雀輝田裡剛收成的稻穀,雀輝十五、六歲的兒子碰巧在現場,目睹了整個情況,便揮舞手上的棍棒,與收稻穀用的鎌鉤,做勢要趕白馬,因為力道過猛,白馬的腿被鎌鉤劃破。龍溪平日對白馬呵護備至,看到愛馬受傷,氣沖沖的跑到雀輝家理論,準備興師問罪,並要求賠償。雙方都在氣頭上,誰也不願意退讓,就為了這芝麻小事,爭得面紅脖子粗,並且釀成了接下來一連串,爭鬥衝突的事端。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日,到朴子雙溪口社區訪友,友人家門前放了練炭爐,在練炭爐上放了個鍋子就當是信箱了!

P_20170131_104809.jpg

  練炭爐,好久沒有見到的爐子,大夥都不太能叫出那名字了!好不易容媽媽才叫那名:練炭。

  媽媽結婚前在舅舅家幫忙,每天都是用練炭爐煮食物,知道當爐子用完後,只要將下面的入氣孔和上面加蓋堵住,就可以讓練炭慢慢悶燒,這個專有名詞叫:保存火母。等需要用時爐子時,只要在重新打開那孔洞就可以了!

  練炭,在台灣似乎是沒有人在使用了,但在中國稱為蜂窩煤,蜂窩煤一個普通的產品,曾經擺放在屋角、窗下,黑黑的毫無色彩,簡單的形象常被人的目光遺忘。就是如此簡易、平常的產品,竟然被2016北京國際設計周經典設計獎提名為經典設計獎的獲獎產品,這是為什麼?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康熙四十年(西元1701),官陂廖氏的子孫廖朝孔,聽友人敘述臺灣的美好,乃帶著二弟朝問、朝路,堂弟朝近、朝廳共五人冒險乘孤舟渡海來臺,而落腳二崙一帶,胼手胝足拓墾荒地,相傳他們便是西螺七嵌廖氏的始祖。康熙末年至雍正、乾隆年間的一波移民熱中,便有許多官陂廖姓族人一批又一批移民來臺入墾今日西螺、二崙、崙背一帶。

20170130.jpg

  廖朝孔兄弟一行五人,渡臺之後,許多官陂族人陸陸續續組團偷渡移民來臺,分散於二崙周圍各角落墾荒。經過曰曬雨淋、披荊斬棘、克勤克勞,歷經一百二、三十年之後,他們子孫的開荒事業終於有成,大家也都能安居樂業,過著舒適的生活。

  這時官陂的族人們,感念先人遠離家鄉來臺創造事業,如今事業有成,大家應該飲水思源,遵守第六條祖訓,共同出資興建宗祠。

  此時,族人紛紛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興建宗祠,便在下湳購置田園五甲,做為祭祀公業財產並著手購置建材籌建宗祠,此祠堂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 )冬完成,堂號根據七嵌箴規第三條定名為「繼述堂」,並舉行落成大典及舉辦清醮。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據民國五十八年(1969)《廖氐大族譜》的記載,文中提到張廖宗族有七條祖訓,節錄如下:

224.jpg

  孔子言教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春秋修其祖,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事,所以辨賢也,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此三世祖永安公、永寧公、永傳公、永祖公等四兄弟相率向二世祖友來公,請示雲霄賜譜序文,以定世系,並將崇遠改為繼述以來,春秋二祭,莫不陳其竹籃,八臺為榮,鹽醬以佐時食,懸燈以光雙桃,祭畢,乃闡述七嵌之訓,問事必求長輩之言,是敦厚以宗禮,俾人潛移默化,為敦親以睦族者也……

   大明萬曆十六年戊子仲春望日於 五世祖諱道行公前告祝

   拈字 七世孫 坦溪

文章標籤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