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廖廍仔庄的「廍」字是指糖廍,臺灣傳統的蔗糖生產,多由農民們在甘蔗產地附近設置糖廍或蔗廍,進行硤蔗製糖加工;向糖廍購買菜糖(粗製糖),重新精煉成白糖的加工所,則稱為糖間。

未命名.jpg

  臺灣位於亞熱帶,適合甘蔗生長。目前從古籍中發現最早有關臺灣蔗糖的記載,出自於元朝末年的航海家汪大淵(1311-1350)著《島夷誌略》(1349)關於「琉球」的記載:「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元朝所稱的琉球即是今日的臺灣。在17世紀前期以前,在臺灣人鼓腹而遊,製糖純粹為了自給自足,並未發展出商業性的製糖活動。臺灣在荷蘭人統治之前肯定沒有用來大量製造蔗糖的「糖廍」,因為缺乏運轉蔗車的動力─「牛」。

  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為和打開和大明的貿易,在16227月企圖占領澎湖,遭明朝政府派兵驅後,決定在台灣的大員港灣作為據點和中國貿易並經略台灣(當時稱為福爾摩莎島)。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從越南的藩朗或金蘭,購買豬和牛到澎湖希望能在澎湖繁殖,結果只買到公牛無法繁殖,只能把公牛殺來吃。

  163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實施蔗糖專賣制度,規定在台灣所生產製造的糖,只能交給公司,不能賣給中國商人,並嚴格禁止中國人食用製糖甘蔗[1]

  16402月,台灣甘蔗產量已達12001500擔之間,不過因為缺少適當的工具,白糖之製造並不理想,僅生產出紅糖[2]。並從此開始改進生產技術。

  同年12月,荷蘭東印度公司希望能促進在台灣的耕地開發,又從澎湖將大批牛隻運至台灣,約有1200~1300[3]

   1643年,中國乾旱,甘蔗產量很少,中國糖價高漲,荷蘭東印度公司台灣製造的糖,決定要運往波斯(今伊朗)販賣。這是台灣首批自產自銷往波斯的蔗糖。

  由資料推斷,台灣糖廍的起源應是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經略台灣之時。

 

文/施朝祥2017.2.7 丁酉年正月十一 于吉祥自然農場

 

[1] 《熱蘭遮城日誌》1639813日條

[2] 《熱蘭遮城日誌》1640212日條

[3] 《熱蘭遮城日誌》1640126日條

arrow
arrow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