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剛離開台灣,天氣變得如此詭譎,時而斜風落雨,時而陽光明媚。
農夫,己經很多年來都是如此地孤寂,許多農民都表示:在田裏陪自己的都是那台收音機。今日很難得,大家放伴來吉祥農場幫我和燕南搭建雞舍,田裏傳來各式各樣的吵嚷聲,剎時間多年沒見到的放伴一起勞動的景像又重現在田中。
早上九點,祐辰就準點到達,不久王德顯老先覺也到場,燕南先協調祐辰搬運資材,又和德顯討論雞舍的範圍、搭建樣式及方法。Andy和小雨10:30才從台中布拉姆農場出發,中午才抵達,到達後就馬上加入工作。
颱風剛離開台灣,天氣變得如此詭譎,時而斜風落雨,時而陽光明媚。
農夫,己經很多年來都是如此地孤寂,許多農民都表示:在田裏陪自己的都是那台收音機。今日很難得,大家放伴來吉祥農場幫我和燕南搭建雞舍,田裏傳來各式各樣的吵嚷聲,剎時間多年沒見到的放伴一起勞動的景像又重現在田中。
早上九點,祐辰就準點到達,不久王德顯老先覺也到場,燕南先協調祐辰搬運資材,又和德顯討論雞舍的範圍、搭建樣式及方法。Andy和小雨10:30才從台中布拉姆農場出發,中午才抵達,到達後就馬上加入工作。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創作天賦,可惜的是大部份的人沒有機會展現,才能都被埋沒了!今天YS Florist倚興花藝設計師帶領富萱康復之家的伙伴摘星,把天上美麗的星星放在桌布上,搭配上乾燥花變成美美的一幅作品,讓大家馨想事成!
這課程對大家都是大膽嘗試與新的挑戰,很多人對思覺失調患者都會先天性的恐懼,花藝設計師課前也是作了十足的準備,課中溫柔細膩又不厭其煩地教大家,課程節奏掌握得宜,讓每個伙伴都沉醉在摘星的快樂中。
中秋佳節當大家都在恣意狂歡時,我和實習生小雨仍然在趕工搭建新雞舍,就像所有農村子弟一樣,田裏總有忙不完的活,農田收入少總是入不敷出,在青黃不接時期都是賒貸度日,柑仔店、剃頭師……等諸多農村的民生百業都知道要等田收成後才到輾米場取米,米就是農村的經濟單位,從古代就是如此,漢代官員都是以幾石米來計算薪俸。忙不完的活、缺乏現金流,把農村子弟們都擠向其它地方發展。在都巿長大的小雨很難得願意務農,小雨來吉祥農場學習農務!
依據我們對新農民家的規劃藍圖:多樣、少量、農畜合一,配搭食農教育活動,達到永續的經營運作方式,來培訓農場實習生小雨,就從搭建雞舍開始。
小雨實習日誌:
「1、2、3、4、5、6、7……」當我們在幼兒時,父母就會開始教孩子數數,當然很時常會會跳過某幾個數字,或是順序亂數!
這種我們在生活中,一開始就學習數數的數系被稱為「自然數」,意謂著自然而然的數,自然數是指用以計量事物的件數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數。即用數碼1,2,3,4……所表示的數。自然數由1開始,一個接一個,組成一個無窮的集體。在培育幼兒的數數能力時,建議先了解數的發展順序是「數數→順序數→認數字→寫數字」,依據基本的原則來,建立穩定的基礎。
自然數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數,人們廣泛使用自然數,自然數在日常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自然數在計數和測量中有着廣泛的應用。人們還常常用自然數來給事物標號或排序,如城市的公共汽車路線,門牌號碼,郵政編碼等。
這看似簡單數數用的自然數,其實內函有深刻的內容,自然數1.對加法和乘法有封閉性、2.有序性、3.無限性、4.遞移性、5.三一性、6.最小數原理等特性。
大家來寫小家譜:補課
大正四(1915)年4月24日楊開學生於嘉義廳布嶼堡馬公厝庄二百七番地,為楊栳和王格長子,楊斟長孫,楊栳和王格生有5男6女共11子。
楊開學以修補古亭畚為業,常常就騎孔明車帶上一罐瀝青在雲林土庫附近村庄四處遊歷,遇有要修補古亭畚的人家,就開始熔上瀝青,邊作邊聊天,就這麼自在地生活著。又擅長機械,偶而會幫忙修理各種機器,修理最多的是蕃薯簽機,在那時代的農村,這可以重要的工具,蕃薯簽是多少窮人家的主食,也是大戶人家種來養豬貼補的種要物資。
晚年,在自家院子照了這二張像,很有颯爽的英姿。
天氣總是在午後落雨,本周起富萱將種植課程改在早上,在大家努力除草時,發現了三顆可愛的蛋,不知道是誰選在這邊下蛋?
除了這個新發現,還有很多的收獲,三芎旦蕉、玫瑰花、山苦瓜…
鑑定後,大會報告:據荒野保護協會好友告知,這三顆蛋是白腹秧雞的蛋。
當我第一次參與寫小家譜,才瞭解到「原來可以把祖先的名字做成一本有照片的書本」真是超級棒 !他以不忘本的精神出發!覺得好興奮💖立馬去申請戶籍謄本資料,以瞭解祖先們叫什麼名字!當..發現祖先的名字有些很有意思!讓人從內心裏發笑😁👍💖
然而我開始尋找新舊照片,真是回憶無窮~覺得超級棒👏可以寫出一本有相片封面的家庭故事書,也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寫出來 個中的描述太有趣了🤣😂😝😜😎
上課後讓我感到非常興趣和有意義!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上至祖先~下至孫子女,雖然我不懂電腦,好在~有老師們的指導與幫助!如果把家庭成員紀錄 做成一本以照片做封面的作品 留給下一代永遠留存,太有趣了…超感動🥲及有意義 感到無比開心快樂幸福美滿(heart)(smile)(Awesome)(bye)
# 感謝各位大小老師的幫助希望能夠地完成✅了我的任務與願望,好期待喔!真是感謝+感恩🙏👍👏😆😍(bow)(bow)(bow)
能和大家一起製作小家譜,真是很奇妙的緣份~
大正四(1915)年4月24日楊開學生於嘉義廳布嶼堡馬公厝庄二百七番地,為楊栳和王格長子,楊斟長孫,楊栳和王格生有5男6女共11子。
楊開學以修補古亭畚為業,常常就騎孔明車帶上一罐瀝青在雲林土庫附近村庄四處遊歷,遇有要修補古亭畚的人家,就開始熔上瀝青,邊作邊聊天,就這麼自在地生活著。又擅長機械,偶而會幫忙修理各種機器,修理最多的是蕃薯簽機,在那時代的農村,這可以重要的工具,蕃薯簽是多少窮人家的主食,也是大戶人家種來養豬貼補的種要物資。
晚年,在自家院子照了這二張像,很有颯爽的英姿。
大正四(1915)年4月24日楊開學生於嘉義廳布嶼堡馬公厝庄二百七番地,為楊栳和王格長子,楊斟長孫,楊栳和王格生有5男6女共11子。
楊開學以修補古亭畚為業,常常就騎孔明車帶上一罐瀝青在雲林土庫附近村庄四處遊歷,遇有要修補古亭畚的人家,就開始熔上瀝青,邊作邊聊天,就這麼自在地生活著。又擅長機械,偶而會幫忙修理各種機器,修理最多的是蕃薯簽機,在那時代的農村,這可以重要的工具,蕃薯簽是多少窮人家的主食,也是大戶人家種來養豬貼補的種要物資。
晚年,在自家院子照了這二張像,很有颯爽的英姿。
又是雙廍崙上科技家譜的日子了,今天的目標就是讓喜大們把貼上大頭貼!喜大們看著電腦上的大頭貼,都感到很有趣!
喜大們對電腦還是有些恐懼感,但是在耶穌基督後期聖徒的志工們和翠芳姐的陪伴與協助下,喜大們還是全部都完成了今天的任務。可不否任,有許多人對於是否把個人的資料拿出來作家譜會有疑慮,但多數的學員都願意相信這是很有意義的活動。
這台裕隆客貨兩二用車,是我家的第一台車,它載滿滿童年的美好回憶!
民國六十八、九年時,住台北松山的大姑丈新居即將完成,全家十多個親友就擠在這台車內,爸爸開往台北向大姑丈慶祝新居落成,後面的後車箱還帶著被子,事先說好如果看到警車就大家就躲在被子中,一路上,大家說說笑笑,和小學時的遠足一樣好玩。到大姑丈家的一整排的毛丕屋都還沒有搬進來,十幾個小孩就把它當最好玩的躲貓貓的最佳場所,大家玩的不意樂乎!
幾年後,爸爸聽說台北石牌的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專門收容因小兒麻痺而成為身障的兒童,提供免費相關醫療服務,包含外科矯治、職能治療、聽語治療、心理治療、復健護理及社工服務等,同時也提供職前訓練以及義肢支架裝配。
有這麼好的事爸爸當然要帶我去接受醫療服務,臨行前,嬸嬸安慰地說:「要去作台北人了!」我想到要開刀,還要離家長住醫院,內心百千個不願意,我在車上一路忐忑不安。
8月22日
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富萱的伙伴們很久沒巡田水了!田裏雜草到處都是,把路都蓋過去,上周六,祐辰特地把路的雜草除去,終於有路可以方便可田裏,今天在因緣具足下,富萱伙伴們又回到土地的懷抱,大伙又圍成一圈對土地說祝福的話,希望接下來的日子都可以順利。
不回顧,一生走過了就過了!看看老照片,過去的種種又浮現在眼前,有懷念有感恩,也重新思考,這一生怎麼過?
重新回顧舊時人事物,激起內心的浪花,大概是「大家來寫小家譜」活動中對大家最大的意外吧!
看到老照片,才發現自己還曾經這樣的活過,感謝朝嘉大哥,在民國六十二、三年時就拿著照相機到處亂拍,如今才有這些珍貴的畫面留著。那正是經濟即將起飛前的年代,爸爸在斗南五間厝租房子創業灌香腸,隨著民間經濟收入增加,香腸是重要的珍饈,不但自己吃,還用香腸來招待客人,是很長面子的事。
江厝社區發展協會與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共同辦理的「大家來寫小家譜」第二堂課圓滿結束,今天完成手直向世系表與扇形圖和簡單的排版,下課時間到了,但大家意猶未盡,主持人很不好意思的表示:下次請早!
隨著科技的發展,使用電腦製作家譜已經是很容易的事了,但是對老一輩的人而言,仍然感到深深的恐懼,在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義工的協助下,活使用手冊就在身邊,有問題都可以馬上得到適當的回應,讓社區的老學員們都能很快樂地學習製作小家譜。想學有人可以教,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推廣小家譜在社團法人人間長照協會張翠芳理事長安排下,19日起在雙廍崙開始一系列課程!感謝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手提電腦和李謀仁夫婦的支援,活動順利完成。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要製作小家譜?」,其實作了小家譜會有什麼意義有很多看法,但製作小家譜過程中很意思,可以增加親人之間的感情交流,找到共同的記憶與回憶,重新釐清家人的關係增加親密感。
雙廍崙的喜大們大多是電腦恐懼者,大家都沒有用過電腦,也覺得用電腦是很困難的事情。這遠比我想像還要走更長的路,頭洗下去了……
施傳才大正4年(1915)7月8日生於內林庄百四拾七番地 (今斗六巿梅林里埤頭),11歲時父親施萬枝(大正15年)死亡,由兄長施傳旺扶養成人,曾在私塾讀書學習漢文。昭和13年(1938)2月5日娶廖廍仔庄 (今斗六巿江厝里廍子)廖入參女廖宋為妻。
在岳父的建議和協助下,於昭和15年(1940)6月10日搬到廖廍仔庄下廍仔定居。除了耕作田產外,還以「遷牛車」為業,「遷牛車」就是用牛車幫忙般運物資獲取報酬,當時主要是幫忙開墾土地,把石牛溪的沙土運送到填土之處,或是開採運輸砂石等級配料。
「遷牛車」最重要的生財工具就是牛車和牛,為了採購好的牛,施傳才特地找了同行的前輩同庄戴武男一同到斗六牛墟(今斗六牛墟橋附近)找合適的牛,突然間,看到屠夫有隻少了一個眼睛的牛,武男檢查了那牛的狀況,那牛體形龐大、脾氣溫和、對主人的口令反應伶俐,除了少顆眼睛外沒有其它的狀況。
明治38年(1905)10月21日廖廍仔庄(今江厝里廍子)人廖文獻和新厝仔人 (今江厝里新厝)廖喜送出了「官有原野豫約拂下願」的申請書,面積達55甲4分5厘6毫5絲,金額達2600日元,預計時程4年,在當時可謂是轟動一時的大事件,其中有「斗六廳斗六堡溝仔垻庄土名柴裡官有原野豫約開墾出願地所在詳細圖」。
這圖作工精細值得細細品味,從圖中可以看到當時這溪名為「庵古坑溪」,如今在官方的正式名稱為「石牛溪」,而村子的人習慣叫它為「柴裡溪」。當然有時也會稱為「雷公溪」——當初廖廍仔庄人很多先祖都葬在柴裡的刺仔埔,在清明時節掃墓都是撩溪而過,早年這有條不明顯的埧,為攔水給柴裡埤用。但當汛期時,常常會雨雷交加,溪水漫過壩體,才出現溪原本的樣貌。
圖中有二條路,一條二邊是「至溝仔埧」「至他里霧堡坎頭厝庄」這條路就是現今台三線柴裡橋附近,多年來也沒什麼變化,而另一條一邊是「至下湳仔」另一邊沒有標注,是到田心庄,這條路現今還在,只是往下湳仔這條已經沒了!
有趣的是這圖庵古坑溪的二邊都是「斗六堡(約現今斗六分局轄區)」和「他里霧保(約現今斗南分局轄區)」的界河,而這中間卻不是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