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45)
- Feb 09 Thu 2023 23:27
食農問答錄:佛手紅蘿蔔?
- Feb 06 Mon 2023 23:15
LOHAS樂活食農農創行程:插秧焢窯玩泥巴!
- Feb 04 Sat 2023 22:54
玩泥巴祭芒神!
二月四日立春,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表示萬物開始生發,冬日結束,春天到來!立春也是祭拜芒神的日子,芒神,又名句芒、木神、春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種生命生長之神,也是主宰農業生產之神。根據芒神所示,廣大農民安排一年之農事。
今天,農民孵育基地開始親子插秧活動,插秧像徵春耕的開始,也是讓現代人親近土地,觀察並瞭解到作物的生長方式,也親自體驗種香蕉、插秧、玩泥巴、焢窯烤地瓜、自己動手作披薩、爆米花、喝百年咖啡、摸小雞、泥鰍、青蛙、龜與鱉……在土地中找到樂趣,寓教於農游於園!
- Jan 19 Thu 2023 22:43
春天就是要玩泥巴!
注入水,這水稻田就算是準備完成了!
二月即將開始,種香蕉,地瓜,插秧一起來玩吧!
這地超過五十年未耕作水稻,水是生命之源,水來了,很快青蛙也會被吸引過來,蚯蚓也不用蜷縮在地下十五公分以下,等待下雨的日子,各式各樣的生物也會被吸引過來,這將成為多樣生物的樂園!
羅成子老師的怪手除草、阿倉的規劃計設與協力、淑卿的放樣、Jeff老師的整修電路、富萱伙伴的協助整埋田畦,在大伙的努力下水稻田終於可以放水準備讓大家來學習插秧了!
- Jan 15 Sun 2023 07:32
老農臉譜:撿土豆
老農臉譜序
朋友乃莉長期記錄農家的生活點點滴滴,農家出身的我,看到她的照片深有感觸,隨著台灣農村的破落,農業不斷朝向資本密集的方向前進,資本密集不適合一般農民,也養不了太多的人,一般農家不知出路在何方,看著這些農家的照片,大概是台灣最後一代守護田園的農民,在此選了些照片和大家緬懷農民。
台灣把花生稱為土豆,用機械採收花生總會損失不少好花生,辛勤耕作的農民總是不捨得那點零頭,還是坐在田地上用雙手採收花生,稱為「撿土豆」(台語發音)。
老農早已習慣在大太陽下工作,滿臉的皺紋是出多年風吹日曬掛上的勛章,蒼勁有力的雙手長著厚實繭是多年農務勞動的紀念。
- Jan 12 Thu 2023 17:45
小家譜:學習之樂樂陶陶
學習的熱忱活絡課程,學習之樂樂陶陶!
正心里樂活據點「大家一起來寫自己的小家譜」第二堂課在大家歡樂的氣氛中結束,學員和志工都帶著滿足的笑靨。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後勤支援,讓課程內容得以完善,小家譜志工早上特地從台中下來協助社區的長者作家譜,最感動的莫過於學員的學習熱情,↑近八十歳的黃老太太很快樂地和大家一起作家譜,光聽她的人生故事就足以寫好幾本巨著了!
- Jan 11 Wed 2023 20:50
木煤氣材爐
農家原本就是一個自給自足分享有餘的位單,農家對各種經濟資源都非常珍惜,讓廢材轉化熱能最大效率莫過於木煤氣材爐,農民孵育基地特別製作木煤氣材爐教為食農教育,木煤氣有多方面的用途,最引人注目的是用木煤氣取代汽油作為汽車的燃料,在買不到油的地區還拿來當耕耘機的燃料。
何謂木煤氣?
所有柴火的爐具中,只有木煤氣材爐可以進行大部的完全燃燒,木煤氣爐的精華在乾餾,木煤氣是木柴乾餾後產生的煙狀物,但木煤氣需要有另外的火原持續燃燒來引燃它,木煤氣在燒柴的火原一但斷絕後他就熄滅了無法自燃而又回復成煙狀。
- Jan 04 Wed 2023 23:35
手寫的小家譜
有很多人都在製作小家譜!
正心里樂活據點「大家一起來寫自己的小家譜」在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協助下終於開課了!第一堂課有個婦人帶來了老公製作的小家譜,拿出這份小家譜時,婦人感動的流下眼淚,多年來的心願終於被看到與理解。
我看著老先生用手寫的小家譜的內容有:先交待回家的方式,第二部分介紹自己的祖先,第三部分是家訓,每個字都是老先生用手寫的,可以感受到他的用心與期待,令人特別感動。
- Dec 31 Sat 2022 21:27
農民孵育基地:LOHAS樂活食農農創教育行程即將登場
大家好:
2022⋯⋯
布拉姆的食農教育行程,從新社採果賞螢、草屯山茶巷、彰化插秧割稻、高美濕地生態、林內烏塗拔芋頭、三義人子文創市集、大溪康莊有機聚落⋯⋯⋯⋯一整年的行程都得到家庭的支持鼓勵。
謝謝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關心友善環境土地的農業方式。
- Dec 27 Tue 2022 16:13
農民孵育基地:歡迎一起來種香蕉
農民孵育基地正在一步一步往前進!
農曆年後,開春時節邀請大家一起來種香蕉及地瓜。
一年前,樸門永續計設古福和Jeff老師,帶著大家用心經營香蕉圈,不用農藥不用化肥,僅用三小巿集的生廚餘,把原本小小的旦(蛋)蕉種成駝鳥蛋般的蕉,引起眾人嘖嘖稱奇。
- Dec 23 Fri 2022 23:26
神遊雲林縣采訪冊:溝仔埧莊
正要開始神遊雲林縣采訪冊時,收到妙祝問:溝仔背街和溝仔背橋在哪裡?
一看就明瞭道是同道中人,都在研讀《雲林采訪冊》中的資料。也讓我提早神遊。
溝仔背莊最早記載是在同治初年1860年代《嘉義縣輿圖纂要》中的斗六門保(莊五十四。城東北方三十四里起):溝仔背莊(三十五里)(台灣府輿圖纂要》P187)。其中(三十五里)是指距離嘉義縣城東北方35華里,約莫是17.5公里。
1892(光緒18)年倪贊元纂輯的《雲林采訪冊》中記載「溝仔背:二百一十戶、六百四十五丁口」(P3),說明當時溝仔背是二百餘戶,六百多人的大聚落,同書街巿中記載「溝仔背街:在縣西南五里。」 (P10)此街巿應在溝埧國小門對面三樂路;同書橋樑梁中記載「溝仔背橋:在縣西南五里。」(P11)從台灣堡圖中看可推出,此橋在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雲林管理處斗六分處及溝埧工作站北面的小坑仔溪上,為連接大崙莊和溝仔背莊的重要橋樑,當時「大崙莊:二百五十戶,七百一十丁口。」(P3)是比溝仔背還大的自然莊。這和今天的溝埧橋位置不同,今日的溝埧橋在溝埧加油站南方的豬母溝大排上。
- Dec 22 Thu 2022 21:06
神遊雲林縣采訪冊
下午收到虎尾厝沙龍宜璇通知:書到了!
準備許久的旅遊活動——神遊雲林採訪冊——終於要開始了。借助古籍、古文書、古地圖和現代數位化工具,實現了神遊的可能性。就等這批書籍來到就可以開始了!
古籍:
《臺灣府志》2004,遠流出版社
- Dec 10 Sat 2022 23:24
農民孵育基地:農民孵育基地無排廢養豬法
估計養豬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為6.68億噸CO2,約佔整個牲畜系統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0%;另外,由於豬糞便儲存和散佈會排放氮和磷,此被認為是造成環境酸化和優養化的主要因素。Kyriazakis教授認為使用逆向建模來研究牲畜系統對環境的影響,不僅是為了改善與養豬業有關的環境管理,還可能協助養殖系統或溫室氣體排放量更多的畜牧生產系統,將集體農業系統向碳中和模式發展。
在2021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就有環境監督機構指出,碳補償並無法作為可行的單一解方,企業必須從減少自身溫室氣體排放開始。否則以植樹為例,樹木不僅需要生長時間,也無法永遠存活,造林也需要土地,隨著全球人口不斷增加,沒有過多土地可以一直作為植樹使用。
- Dec 09 Fri 2022 23:14
農民孵育基地:發現遠古遺跡鐵柱群
這九根鐵柱子起看起來就像遠古遺跡的鐵柱群,心想繼續建設當個農夫多累呢?直接當個打卡景點,直接作生意賺個多方便啊!
在andy、羅子成、黃裕倉、小宇加班加點的努力下,終於把八角型溫室的主要鐵柱矗立起來,九根鐵柱起看起來就像遠古遺跡的鐵柱群。
- Dec 07 Wed 2022 22:44
農民孵育基地:蚯蚓
蕭蕭!蕭蕭!蕭蕭!
蚯蚓分離機不斷傳來,正把蚯蚓和蚓糞分離開來。它的概念就是把篩漏過過濾自動化,依據篩漏網眼的大小把蚯蚓和蚯蚓糞分開,同時也把成年蚯蚓和大雜質顆粒分開。就分離效果還可以但不能有效的把卵和糞分離開。
對友業土地農法的我,一直沒有要把蚯蚓當作產業來運作,應要把土地照顧好,那時土壤中的各項養份都會自然完成循環,土壤中就會有足夠的蚯蚓和各式生命來完成,不必再用人工施肥。
- Dec 05 Mon 2022 09:47
農民孵育基地:臭腥龜大量現踪
淑卿把採收的洛神帶來處理,也把惡名昭彰的「臭腥龜仔」帶到農場來,四處都有臭腥龜的身影,還不知害臊的享受魚水之歡!
https://youtube.com/shorts/b1pREtGGy9A
浪漫的洛神花季結束了,洛神花已經老態初顯,花萼已經太老不適合食用,花上長滿了各式各樣的蟲子,最著名的當屬臭腥龜,臭腥龜的正式名稱是赤星椿象為半翅目昆蟲,體長13–18mm,頭部及前胸背板橙紅色,頸部有一條橫向的白色斑紋,小楯板黑色,上翅革質中央內側各有一顆黑色圓斑,膜質黑色,腹面具白色對比的橫紋。當椿象遇到敵人時,總不客氣的排放出獨有的腥臭味,來嚇退敵人,閩南語稱『臭腥龜仔』。
- Dec 03 Sat 2022 23:22
農民孵育基地:社區共好雞蛋分享
共餐是一個與鄰居或特定對象,聚集在某一個場合不限形式共同用餐。它最重要精神在於「陪伴」,並希望人們能走出家門,與社區裡的老人在社區內的活動中心或共餐據點一同共餐。透過共餐活動,讓社群裡的人能發展出更緊密的關係,變得更健康、更樂觀,透過共餐的方式,讓大家能聚在一起聊天,彼此關懷。
為提倡共餐精神,農民孵育基地和社團法人雲林縣人間長照協會提供友善養殖的雞蛋給社區長青及社福共餐食堂,讓社區有共生、共好、共享的理念得以永續經營。現今社會各種節慶日都以鼓吹消費為主,沒有一個節日提醒我們重新檢視身邊的鄰里關係,我們希望可以讓社群的人都能互助互惠,守望相助、帶動社群共好的推動者。
社群共餐正是用心愛鄰舍,農民孵育基地用友善養殖的雞蛋幫助社區建置完整的循環系統,協助締造台灣居住文化的「心」關係。
11月份在社團法人雲林縣人間長照協會協助下提供:
- Dec 02 Fri 2022 22:06
農民孵育基地:基地整理與放樣
- Nov 29 Tue 2022 23:06
農民孵育基地:阿昌入伙除鏽上紅丹
這幾天,阿昌入伙,和小宇幫忙處理八角型溫室的十七根主樑柱的除鏽上紅丹潻的工作,等防鏽工事完成後,就要送到斗六埤頭的農民孵育基地豎立起來。
阿昌在規劃設計領域已經工作多年,想要換跑道從事農業工作,多年前就開始在各農場認真學習,幾年來已經積累相當豐富的農場經營經驗,已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卻遲遲難以再踏出一步成為真正的農夫。
阿昌已不是年輕小伙子,還有家累,也沒有深口袋,無法投入大量資金,馬上投入土地的懷抱中,看到許多入場的農民的「青農夢」,對於農業的憧憬,憑著一股的衝勁,傾盡所有熱情於農業,作物卻被颱風與豪大雨無情地摧殘,三餐都無法溫飽,最後夢醒了只能收拾包袱,黯淡退場。更讓阿昌猶豫不決裹足不前。
迎向新農民而來的困境是資金不足、租不到合適的農地、連續不斷的天災、病蟲害、還不出的鉅額貸款等,青農們背負著種種現實的壓力,將自己的人生當作籌碼,奮不顧身躍進深不可測的大賭局。
- Nov 28 Mon 2022 22:39
農民孵育基地:【社區深度文化之旅】烏塗卡哇芋拔芋頭
20餘個家庭攜兒伴女參加27日烏塗卡哇芋拔芋頭活動,大家感受到回到阿嬤家的感覺,和藹的阿嬤們教著小孩子如何作紅龜粄。
「烏塗濁水SPA」親水設施,小型共融式遊戲空間,都巿來的小朋友都覺得很恐懼,當天氣漸漸熱起來後,涼涼的水透心脾,孩子們都迫不及待的想要趕快體驗,大人也與孩童們玩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