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若要為廖廍選一個代表物,我想最適合的大概就是蔗車了!台灣的蔗車是用石輥組成,每台蔗車有一公一母二顆石輥,每個蔗廍應有一到三台蔗車計,廖廍應該有四到十二顆石輥才對,可是卻從來沒有人見過蔗車的遺物石輥。

201701310.jpg

  臺灣傳統的蔗廍結構主要分成造糖車(即蔗車,主要為石製)和煮糖室兩個部分,它的生產步驟則主要有二:一是將榨取蔗汁,二是把蔗汁熬煮成糖。清乾隆黃叔璥《赤嵌筆談》對臺灣蔗廍有記載:其器用有蔗削、蔗鎌、蔗凳、蔗碾、抬床、榨斗、漆甕之屬。今蔗車兩石矗立,狀如雙碾,夾取其汁,想即蔗碾遺製。[1]

  中國的榨汁製糖,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對傳統蔗車的裝置構造即有詳細的描述:

  凡造糖車,製用橫板二片,長五尺、厚五寸、闊二尺,兩頭鑿眼安柱,上笋出少許,下笋出板二、三尺,埋築土內,使安穩不搖。上板中鑿二眼,並列巨軸兩根,軸木大七尺圍方妙。兩軸一長三尺,一長四尺五寸,其長者出笋安犁擔。擔用屈木,長一丈五尺,以便駕牛團走。軸上鑿齒分配雌雄,其合縫處直而圓,圓而縫合。夾蔗於中,一軋而過,與棉花趕車同義。蔗過漿流,再拾其滓,向軸上鴨嘴扱入,再軋又三軋之,其汁盡矣,其滓為薪。其下板承軸,鑿眼,只深一寸五分,使軸腳不穿透,以便板上受汁也。其軸腳嵌安鐵錠於中,以便捩轉。凡汁漿流板有槽,梘汁入於缸內[2]

  然而,明製硤蔗的軸是木輥,與臺灣早期主要用石輥不同,溫振華先生考察臺灣遺留的蔗車,對臺灣標準型的蔗車有極其詳盡的描述:

  傳統蔗廍榨蔗場中,先用石塊砌成高出地面的臺型,上安石棍於地盤石之上。……其上鑿有槽溝,作為儲流蔗汁之用。石輥與地盤石大多用花崗石製成的。石輥成圓柱形,俗稱石車。如果蔗廍使用的石輥屬於大型者,常須要牛三隻驅動運轉。……若小型蔗廍的石輥,……因其體積與重量較小,故僅需一隻牛即可轉動石輥榨汁。不過這僅是原則,有的也可能用兩頭。

  石輥上周緣鑿有凸出之齒十二個,每一石齒之旁並鑿眼嵌木齒,俾於公輥撥動母輥時,可補石齒韌性之不足,兼有緩衝和增進運轉平順之效。

  石輥之上下中央均鑿有八角形孔,上端安置木質頭頸於天盤,上頭頸甚長,支出天盤以上,另一根長約五公尺彎木製成犁擔(俗稱犁彎),在接牛軛,以便駕牛帶動石輥,產生迴轉力矩。石輥下安置木質軸頭於下地盤之槽洞裡,形成轉動軸承。兩個形狀相同,尺寸一致的石輥配對組成標準型甘蔗壓榨機。其一為公輥,屬驅動元件,另一為母輥,則屬從動元件。公母二輥藉周緣之齒,依齒輪傳動理論運轉整個機構作功之基本原理為螺旋效應,具有將迴轉運動變成直線壓迫之特性,故名之。二石輥成反方向迴轉時,甘蔗即於轉迴之側餵入,經擠壓榨汁後,而於另一側成渣退出。每一石輥之轉動,類似廣泛使用於民間之石磨。[3]

  在廖廍庄外約一公里的路旁,放著一顆石輥(見圖),它已經陳放幾十年了,常常見到卻從來不知道它是什麼,最近看了資料才知道它的來歷,不知這是屬於那個廍子的石輥,主人也說:是先輩留下來的,也不知道它是什麼,就是個石頭嘛!

 

文/施朝祥2017.2.11 丁酉年上元 于吉祥自然農場

 

附錄:

東寧才子施瓊芳及其〈蔗車賦〉

  玉碾回旋,瓊漿洽浹,轆轆轟轟,重重疊疊,團圓之象應奇,醞釀之功獨捷。不徐不疾,異水碓之飛機;乍合乍離,勝風輪之轉葉。話到村家風味,都蔗子別具甘芳;傳將海國生涯,石車兒慣經鎮壓。

  當夫樵子甘分,園丁斫罷,乃方鐵碾之造茶,爰擬木槽之打稼。制無轅軛,秧馬漫驅;名比車輿,木牛應駕。蠣灰欲糝,銅銚待異日之熬;蜂蜜初流,石硤看此時之化。倘入東陵園裡,霜刀應共剖瓜;堪嗤南史傳中,星矢僅誇穿蔗。

  惟茲一噴一醒,或輓或推,巨頑似解點頭,憑伊駕馭;小草非無遠志,歷盡驅馳。正如日月兩輪,吐雲腴於碧漢;又訝珠璣雙顆,屑琳髓於瑤池。思蔗佛姓,傳輪迴應悟有象;愛石兄心,轉笏拜免同無為。

  既而釀成蘭醴,傾出桂漿,麴道士醁醽待和,酪蒼頭意味難方。美在其中,何妨出之從庶;磨非不磷,偏覺引而彌長。因想漸入為佳,顧將軍最耽蠟蔗;卻緣知味者鮮,鄒和尚初製猊糖。

 

參考資料:

人文社會學報 第三期(2007/3)東寧才子施瓊芳及其〈蔗車賦〉初探 陳芳汶

 

[1] 見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民46 年)卷三〈赤

嵌筆談.物〉,頁56-57

[2] 見宋應星著,潘吉星校注,《天工開物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9 年)〈甘嗜第四.造糖〉,

281-283

[3] 溫振華,《臺中縣蔗研究》,頁104-105

arrow
arrow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