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為守護一方土地的神祇,江厝仔庄福德廟,原址本於南將營旁石椅處,當時僅為一石刻福德正神立牌。
民國34年九月(歲次乙酉年桂月),地方耆老集資擴建,由並福德正神選定現址興蓋,原本的石刻福德正神立牌則放置於目前福德正神像後方。每逢每月初二、十六多由居民前往誦經讚揚與參拜,庇佑本地和子弟。
土地公神像本為原木直接雕刻一體成型,江厝仔庄福德正神是有戴官帽的,江厝仔庄人劉清景高中司法檢察官時,特別製作官帽答謝土地公。
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為守護一方土地的神祇,江厝仔庄福德廟,原址本於南將營旁石椅處,當時僅為一石刻福德正神立牌。
民國34年九月(歲次乙酉年桂月),地方耆老集資擴建,由並福德正神選定現址興蓋,原本的石刻福德正神立牌則放置於目前福德正神像後方。每逢每月初二、十六多由居民前往誦經讚揚與參拜,庇佑本地和子弟。
土地公神像本為原木直接雕刻一體成型,江厝仔庄福德正神是有戴官帽的,江厝仔庄人劉清景高中司法檢察官時,特別製作官帽答謝土地公。
非洲大蝸牛總是自己背著家到處旅遊,像是個雲遊僧人,行腳到那就休息在那。乾旱時就用層面膜把自己封起來,在蝸牛殼內閉關,等待溼潤的日子來臨來,溼氣會軟化那曾面膜,告知蝸牛可以出關了。
(攝於廖廍仔龍雲宮前)
每到下雨時,非洲大蝸牛就會跑出來大馬路上,到處閑逛、找朋友聊天,如果二隻非洲大蝸牛合的來就當街交媾,相對於人世間的同志彩紅旗,雐雌雄同體非洲大蝸牛省去了這方面的困擾!
非洲大蝸牛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與「快速繁殖下一代的能力」,非洲大蝸牛雌雄同體、異體受精、每次產卵數約200顆、一年約可產卵6次且孵化率約九成,可以說是「快速繁殖」的物種,便從東非遍佈開來到全世界,亞洲、美洲、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等的濕熱地區。由於台灣的自然環境跟馬拉加西島差異不大,非洲大蝸牛更容易地適應台灣這塊土地。
根據資料的記載,最早把非洲大蝸牛引進台灣的人是下條久馬一,下條久馬一是台北帝國大學的日籍教授,在約1932年他為了食用的目的,將非洲大蝸牛從新加坡引進,復遭棄置,從此禍延全台。非洲大蝸牛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偏好取食蔬菜、種苗、花木、菜葉、庭園灌木或果樹,饑餓時也取食紙張和同伴屍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已經到了無所不吃的地步了!
每天在教室吹冷氣,對身體真是虐待,剛好天氣好,就逼著自己走步道,Shane 說到台中許久,都沒走一下步道,所以約了一起走,才出門不到2分鐘,在路邊的花草上就看見第一個螳螂卵鞘──當然折下來囉,學生們又有福氣可以看螳螂孵化的過程。
『螳螂』真是特別的昆蟲,一來是螳螂吃肉,二來則是牠的三角頭加上鐮刀手,像是祈禱的修女,卻是不折不扣的奪命鐮刀手。
母螳螂的性格也在她交尾時表現地一覽無遺,法布爾在書上說,他進行了螳螂交尾的實驗,先把抓來的公螳螂和母螳螂,讓它們進行交尾,結果和傳說中一樣,公螳螂在交尾時被吃掉,但是交尾竟然還可以繼續進行。沒有頭公螳螂神經系統仍然保持運作。
中度颱風尼莎登陸前夕,雲林縣復健青年協進會雲林雲豹車隊溪洲行仍然照常舉行,車隊在氣壓低沉悶熱的陰天中前進,這樣的天氣很適合手搖車活動,沒有大太陽不會悶熱,只是有一點點的風險,就是怕突如其來的大雨。
從西螺鎮農會的倉庫出發,朝前舊西螺大橋進發。
在西螺大橋前,突然停了下來,整個車隊亂成一團,上坡起動是個耗力的高難度動作,不知道是決定要在這邊停車?
江厝仔廖朝宗家有布馬陣,布馬陣為臺灣民俗的一種陣頭。據說布馬陣起源於農作或農閒時節的歌舞,即興成分濃厚,與實際生活的體驗息息相關,曾是農村生活精神的寄託之一,可說代表生長在這塊土地上人民的生命力,同時也是一種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
(圖/廖谷基提供)
可惜廖家的布馬陣已經散佚,只殘存一面鼓以供吊慰。
這面鼓正面有寫著壹級,壹級的二邊有製造商圖樣,有像財神開卷上面寫著「新西佛國」的字樣。上面有個葫蘆的圖樣,葫蘆頭部的部分寫著「彰化」,葫蘆胸上寫「新西佛國榮器店」,葫蘆胸上寫「彰化市彰南區延平里民族路一七六號」,葫蘆下方寫著製造著「葉水影正製」。下面則以正方形寫著「新西佛國榮器店」「彰化市彰南區延平里民族路一七六號」「製造人葉水影」。
廖乾勇(右三)為廖朝宗(右四)次子,約在民國四十三年時和洪金鳳(右二)結婚,結婚時長子廖登圳正在當兵服役,所以沒有在照片出現。
(圖/廖谷基提供)
其中輩份最大的是新郎的祖母廖陳無(右三),右二是廖朝宗的妻子姚盆。
事:廖乾勇和洪金鳳婚禮合照
雲林縣復健青年協進會北港中心7月3日起開辨「社區日間小型作業所」,學員招生中!
身障朋友如果只是住在家中,難以有社交功能,而且沒有可以學習和人互動的機會,而且常常還需要一個專門的人力來照顧,會減損一個有可以賺錢的人,讓家中的經濟更為困頓。
一般而言,身障朋友家中沒有專業的人員,有些身障朋友會被過度呵護,有些身障朋友會被遺棄:過度呵護的結果會讓孩子失去基本的生活技能,一但失去主要照顧者,就會處於無助的狀況;被遺棄的結果容易失去社交能力與生活技能。
到小作所的學員,會慢慢地開始學習如何自己照顧自己,如何和同裁相處。有個剛來到北港小作所的學員,一開始,都是祖父母幫提包包、水壺等事,社工和教保員開始和學員及祖父母溝通之後,學員開始學會自己提,不在假手他人幫忙。
106年度『雲林縣身心障礙家庭照顧者慈愛獎』得主孫念沂女士,應謝她讓身心障礙的孩子林煒軒在愛的環境中成長,雖然是頒給孫念沂女士,但也是給許許多多幫助過林煒軒的人,一個身障者的成就是許許多多人的努力才可能完成的,有機會看到煒軒表演時,也忘不給這群在背後默默付出的人一個掌聲。
(圖選自林煒軒FB)
「誰來幫我?」剛發現孩子是身障者媽媽最深的心聲。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活潑的孩子,當發現孩子身體有殘缺時,媽媽內心總是焦灼不安,是否要把孩子留下來呢?要如何把孩子養大呢?在成長過程中不會被社會排斥、長大可以獨立自主的生活嗎?還是要陪他一輩子呢?媽媽先走了孩子怎麼辦?
孫念沂女士也面臨過同樣的困惑,剛開始發現肚子的孩子是兔唇寶寶時,孫念沂女士就不斷地面臨各種抉擇,要留嗎?
曾期坤先生為106年度『雲林縣身心障礙家庭照顧者慈愛獎』得主,曾期坤先生出生七個月大時罹患小兒麻痺症,成為重度肢體障礙者,現今雙下肢已經嚴重萎縮,平時要以雙手支撐身體來進行移動,在地上這樣拖著身體的移動,很容易磨破褲子,必需用黑色塑膠片包覆臀部,才是順利移動。
(圖/小兒麻痺的曾期坤,第1次讓2個兒子洗腳,3個人真情流露。選自中時電子報)
曾期坤先生自幼家境貧困,加上罹患小兒麻痺,不識字、雙腳不良於行,找不到工作,他只能騎著電動三輪車到四湖、褒忠、北港及嘉義等地四處販售金紙,進香期一天有好幾百元收入,淡季時常連續好幾天沒有收入。
曾期坤先生在四十多歲時與印尼籍妻子結婚,印尼籍妻子在年輕時曾發生車禍,妻子因車禍留下後遺症,無法從事粗重的工作,印尼籍妻子導到腦部受到損傷,必需要由曾期坤先生協助,才能整理家中事務,二人就這麼相依為命,之後生下二個兒子,剛開始時,孩子則因環境刺激不足,都有語言發展遲緩現象,全家靠著他賣金紙微薄的收入維生,日子雖然辛苦,曾期坤卻不向命運低頭,除了努力工作之外,每天一定接送孩子上下學,屋子年久失修、漏水嚴重,為了讓孩子睡好覺,自己睡在潮濕處,甚至一夜沒睡。
老電影看板畫已經行走入歷史,但是電影看板畫師今猶在,這群人還沒有散,為了重溫風華,許碧光先生邀請古笨港老藝師許明雄老師傅、黃培村講師現場示範手繪電影看板喔!
79歲的許明雄師承沈哲哉,沈哲哉工於水彩與油畫,被尊為大北港區現代美術的引領者,其對許明雄的創作理念影響深遠。許明雄17歲便開始接觸電影看板繪畫,當時北港鎮有4家電影院,幾乎每天都在趕工,電影院沒落後,他決定改走藝術路線。
畫看板有許多必經過程,從打底、畫格子、描輪廓、上色,到獨當一面畫整面看板,需經過一段時間磨練,為了讓老電影看板畫重現風華,讓新一代的人也可以體驗這個過程,許碧光先生執行的營造點計畫,希望有興趣的人一起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課題要面對,我們不能選擇生命的課題,但可以調整面對難題的態度,可以難過悲痛的放棄,也可以勇敢承擔決不棄捨。
(圖/小兒麻痺的曾期坤,第1次讓2個兒子洗腳,3個人真情流露。選自中時電子報)
雲林縣身心障礙家庭照顧者慈愛獎是頒給身心障礙者的家屬,身心障礙者的家屬會比一般家屬需花更多心力及資源,無論在照顧、協助、鼓勵及陪伴這些身心障礙者的成長、獨立、學習及自主生活上,過程都特別地艱辛歷程,聽到這些故事都會讓人鼻酸、眼眶奪淚,為了表彰這些家屬不論面對任何困境,都會持續堅持與不放棄,足為社會楷模。
慈愛獎的頒發給這些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除了肯定這些家屬的努力付出外,更可以讓大眾看見堅忍不拔的慈愛力量,為社會帶來正向的能量。
廖廍仔庄廖佳容,今年從溝埧國小畢業,在校表現優異,榮獲巿長獎。
文/江厝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 施朝祥2017.07.18 于廖廍仔竹圍吉祥自然農場
廖廍仔庄旅台南企業家施朝桂事業有成,不忘回饋鄉里。
施朝桂為金大方建材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熱心公益擔任社團法人台南市台南愛心慈善會監事。
社團法人台南市台南愛心慈善會主辦『106年雲林斗南地區專案救助活動』,活動以斗南鎮為主,但在此次活動中特別為自己的出生地江厝里留一份愛。
施朝桂早年曾受到地區長輩提攜照顧,無以回報當年之恩,轉而將這份感念,用之回饋鄉里,關懷弱勢及急難救助。
前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回想以往每逢清明時節,當我們懷著虔敬肅穆和感恩的心前往墓園祭拜先人時,總是要為尋找先人墳墓而費去不少時間,也總要相當辛苦的整理墓園。早年國人慎終追遠之餘大都篤信入土為安及風水觀念,聽憑風水師指點自行選擇地方營葬,而又多以永久土葬為主,隨著時間而不斷的累積,使舊有公墓變成「亂葬崗」一般,既有礙觀瞻也影響生活環境品質。
早年江厝里公墓,是牧童放牧的重要場所,有了牛在吃草,這墓地的雜草總難過寸,而牧童就在墓地前方休息。而今時過境遷,這時代已經沒有牛,也沒有牧童了,墓地上的雜草叢生,斗六巿公所還要編列經費,每年二次請人砍除雜草,除此之外,每到清明前夕,總會發生墓區草地火災,讓消防員滅火疲於奔命,墓地火災出動消防車來撲滅大火,除了浪費公帑外,還造成附近居民不便和恐慌外,於是當地的居民和地主開始討論,關於江厝里公墓的前景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