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籠仔笱」是一種濁水溪引灌水源的竹製器具,承載著濃厚的地方文化意涵與手工技藝。本村工坊利用這傳統元素常轉化為推動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創新方式,為社區長者與婦女提供參與與交流的機會,並保留文化記憶。如今籠仔笱已經成為本村重要的文創商品,既促進文化傳承,又為社區創造經濟收益。

本村工坊:編石笱活動

以在地老化為目標,本村工坊製作籠仔笱的活動設計與安排符合社區長者需求,希望成為長者日常聚集的場所,形成友善的支持網絡。製作籠仔笱,長者不僅能動手學習技藝,還能鍛煉手部精細動作,提升專注力。本來也將舉辦傳習工坊,讓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長者則能分享智慧與經驗。

這種社區型態的支持對於長者減少孤獨感與促進心理健康尤為重要,正可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理想。

本村工坊:編石笱活動

本村工坊:編石笱活動

文  施朝祥/台灣社區親子協力農藝發展協會理事長

            有限責任雲林縣本村物產生產合作社研究專員

 

籠仔笱是雲林縣林內鄉烏塗村裡最熱門的工作項目,烏塗村位於濁水溪畔,引用濁水溪的濁水灌溉農田,但是早期水利技術並無重機械機具,單靠人力不易引水灌溉,引取水源全仰賴人力製作的「籠仔笱」。因此編製與安放籠仔笱逐漸發展成為社區居民的重要工作機會,極盛時期堪稱是烏塗社區最重要的在地產業。籠仔笱分工相當的完整與龐大。有負責伐割竹子的工人;還有專門編製籠仔笱的師傅;以及負責投放籠仔笱的專門人員。製作籠仔笱的工程順序可分為剖竹、車框、插竹、綁苟、關門、裝石等步驟。

 

剖竹:利用柴刀先做出剖分其四等分,於雙十字支架上一方固定,一方向後拉扯,即可將竹均分四片。

車框:將桂竹內面竹節纖維去除,以增加竹的彎曲強度,並利用鐵絲或藤繩做綑綁固定。

插竹:竹尾交叉穿過鳳尾圈,底層及上層各一支竹子,第二層皆各二支竹子依序穿入。

綁苟:依笱圈中心開始綁,固定竹子和苟圈綁緊。

關門:豎立起笱,綁一圈笱圈,共計五圈,並穩固底座。

裝石:將籠仔笱擺於溪水中,再進行填石作業。

而籠仔笱又分為三類,「圓笱」、「角笱」與「扁笱」三種。角笱、扁笱底部為長方形、圓笱底部為圓形,其功效也有所不同。角笱運用在淺水區域,依序排列之,而圓笱運用在深水區域,透過堆疊後引出水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吉祥農場 的頭像
    吉祥農場

    吉祥農場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