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享人間煙火的諸多神明中,和我最親近的莫過於奉祀於將軍崙的溫磘宮的王恩主了,祂的女兒王秀鑾嫁入廖廍仔庄。
(圖片出處:連雅堂序:人文薈萃1921/07/20 P.352)
王恩主本名王子典,字適均,生於1872年6月5日,日治時代聞名全台的眼科醫生兼詩人,鄉人描述王子典本人長臉戴著圓形水晶眼鏡,留有一抹飄逸長白鬚,十分受鄉民敬重與遵崇。斗山詩社詩人陳錫津先生曾作〈贈王子典先生風雅〉一詩,詩云:
名茶七碗學桐君,三世儒醫貴克勤。
療眼專門稱國手,操觚兼世治人文。
治家有法重模範,教育相承着令聞。
寵錫紳章光梓里,芝蘭圭刂砌氣氤氳。
從詩中可知王子典是好茶好酒之人,曾是斗六庄協議會員並受日本政府紳章表揚的殊榮,治家嚴謹重垂範教育,明治39年(1906)年曾在他里霧公學校(今雲林縣立斗南國民小)任職。
明治39年(1906)發生梅山大地震,新港奉天宮受創嚴重,明治40年(1907年),開始重修宮宇。大正4年王子典年奉獻的石柱木聯一對:
聖跡溯湄洲躡電飛昇八百歲神靈遐布
慈雲芘台島安瀾永慶億萬家頂祝馨香
歲次乙卯冬十月
前廣東按察使陳望曾撰並書
嘉義廳將軍崙庄王子典敬獻
昭和3年(1926)11月斗南吟社創立,並聘斗六秀才黃紹謨(逸叟),斗南庄將軍崙士紳王子典(適均)二位碩儒為顧問。當時最大的創舉是,創社之初由顧問王子典以屠蘇酒(七絕虞韻)為題,向全島徵詩,應徵者達二百八十首。
當王子典的醫院移轉到斗南時,斗南吟社社員劉慶彬、李坤鏞即賦詩發表於《詩報》51 號 1933.1.15祝賀他:
劉慶彬〈祝王子典醫院移轉斗南〉詩,詩云:
祖澤流傳自有真,箭明銀海喜回春。
斗南市上壺中隱,日月安閒德業新。
李坤鏞作〈祝王子典醫院移轉斗南〉詩,詩云:
誠意活人施妙藥,專門治眼效如神。
不殊扁鵲多仙術,移轉斗南德業新。
耆老吳福教表示,王子典生於民國前四十年,自幼聰穎,飽學經典,原居於九老爺(現在斗六市久安里),成年後在家中設塾從事教學。由於王子典父兄皆從醫,因此他勤於鑽於藥學,並替人開立藥方,由於所開處方療效甚佳,求方者眾,因此眾人墾請王先生懸壺濟世,遂遷居於將軍崙(今斗南鎮將軍里),設立眼科診所,行醫濟世。
王子典擅長眼科,曾治好許多瀕臨失明之眼疾患者,因而聲名遠播,北自基隆,南至阿猴(今屏東縣),求醫者眾。為了便於遠途病患醫療,王子典特別興建一批客房,供患者住宿,患者或自炊,或由鄰近之家包辦伙食,最盛時住宿患者達數十人,應診者門庭若市。
王子典白天懸壺,凡家境貧困者皆免其費用,且義行可風,舉凡施棺濟貧,熱心教育,均為地方敬重,為後世行醫者立下了優良典範。夜間休診時,他總會召集家人,講述聖訓,謂之為「說聖諭」,鄰居或患者若有願意講者,皆可免費參加。
民國34年(1945)王子典在自己的家中過逝,享年73歲。將軍崙庄居民因感念其文采、仁心宅厚、醫術高明和高壽過世,當時遂有頭人劉清起意,到古坑水碓伐樹雕刻成神像,神像尺寸巨大面部赤紅留有美髥如同關帝君,庄民稱為王恩公或王帝君,供奉在將軍崙庄溫瑤宮,受人四時祈禱頂禮膜拜並享人間煙火。
王子典作品
〈詠羊〉《詩報》3 號 1931.1.1
達生四月執卿羔,跪乳恩深羨爾曹。
牝牡長髯稱主簿,兒孫族舌曰柔毛。
觸藩有戒防嬴角,尋牧無遺略補牢。
十二地支居第八,得嘗百草望仙桃。
〈詠鷄〉《詩報》50 號 1933.1.1
司晨司歲自成群,德潤於身著合聞。
朝鳳有時張羽翼,高飛練習事精勤。
〈說雞〉《詩報》50 號,1933.1.1
雞為德禽,十二生肖屬酉,在掛為撰,在星為昂,雌雄皆有肉冠,食道之一為嗉囊,其胃分前胃及砂囊兩部,雄者周羽毛美麗,鳴管發達,以時而鳴,雌者產卵育子,無外腎而虧小腸,周禮春宮大宗伯,六摯工商執雞,雞人掌共雞牲,先王叫民五母雞,二母彘,殆有所取也,朝鮮一種長尾雞,尾長三四尺,遼陽一種食雞,一種角雞,味甚肥美,南海一種石雞潮至即鳴,蜀中一種鶤雞,楚中一種傖雞,並高三四尺,江南一種矮雞,南越一種長鳴雞,種族瀪衍,禽中之巨族也,春秋說題辭曰,雞為積陽南方之象,太陽精物炎上,故陽出雞鳴,以類而感也,晉囊洲刺史宋宗,置一長鳴雞窗間,後雞作人語,與處宗談論,極有玄致,處宗因此玄學大進,欽哉雞也,雞能人言承沐猴42 司歲,其氣象大有可觀也。
〈蛇〉《台灣詩醇》後編,1935.6.9,頁328
畫來添足行惟捷,屈處藏身捲作屯。
生活自存巴象大,毒牙遮莫肆鯨吞。
〈五妃廟懷古〉《台灣詩醇》後編,1935.6.9,頁261
野廟連墳何代塜,鳳陽妃子節堪尊。
歌殘玉帶悲千種,慘盡金枝葬一墩。
御史范咸修墓碣,益王儼子紹兒孫。
南郊弔古增惆悵,月下淒涼姊妹魂。
王子典年表:
1872 清同治11年6月5日出生於九老爺庄(今斗六巿久安里) 。
1906 明治三十九年任他里霧公學校雇員。
1920 加入「斗山吟社」。
1926 大正十五年任「温磘宮改建委員會」顧問。
1928 昭和三年任「斗南吟社」顧問。
1930 昭和五年臺灣文藝界掀起「儒、墨」論戰時,撰文〈讀兼愛非無父辯等論書後〉投稿《臺南新報》抒發己見。
1931 撰文〈詠羊〉投稿《詩報》
1933 撰文〈詠鷄〉、〈說鷄〉投稿《詩報》
1935 撰文〈蛇〉、〈五妃廟懷古〉投稿《台灣詩醇》
1939 《王子典詩文集》問世,惜今已遺佚。
1945 民國34年在自己的家中過逝,享年73歲。
資料來源:
1.《雲林文獻》2卷2期,頁252,陳錫津撰〈斗南吟社詩選錄〉
2.斗六庄協議會員https://blog.xuite.net/wu20130902/wu20130902/87617361
3.吳福教口述《雲林縣鄉土史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頁94-95。
4.《斗南及大埤地區文學發展之研究》,吳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