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柏拉圖為推動數學是感官物質世界跨向理念世界之路,因此他將數學置於崇高的地位,並強調其重要性,也在其著作中反覆強調數學具有培養思維的能力,增進才智的重要作用。他說:「學過幾何的人在學習其它學問時,要比未學過幾何的人快得多。」

  柏拉圖在四十歲時(約公元前387年),結束旅行返回雅典,並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創立了自己的學校—即著名的柏拉圖學院,據說在他的學園門口寫著『不懂幾何著,不得入內』的銘文。這所學院成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學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學院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課程設置類似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課題,包括了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

  柏拉圖並不是數學家,但他相當熱衷數學,柏拉圖是用哲學家的眼睛在看數學,這對數學的進步很有意義。因為他認為數學對哲學非常重要,對於宇宙之探討也有很大的助益,他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依照數學規律來設計的,即“創造世界的偉大之神永遠按幾何規律來設計物質世界”只有通過數學才能領悟物質世界的實質,數學觀念正是哲學觀念的基礎,是認識理型世界的必備條件。

  在畢氏學派研究畢氏三元數的基礎上,柏拉圖又進一步地研究並提出一另套畢氏三元數的公式。

  在畢氏學派研究畢氏三元數的特徵是這些畢氏三元數有一特徵:斜邊與直角的其中一邊相差1,如果將k表為2m + 1,則上述的畢氏三元數也可以表為(2n + 1, 2n + 2n, 2n + 2n + 1) 。

若從正方形數□是由連續奇數和所組成1 + 3 + 5 + 7 + … + 23+25 = 13來看,那麼偶數的平方數就無法出現在這其中,那偶數的正平方數怎麼處理呢?

  若從圖形來看,把正方形數□畢氏學派只取一層,那能不能多取一層呢?

  從這二個方面來思考,任何一個偶數的正平方數□,都可以寫成二個連續正奇數之和,那不就可以決解這個困境。以最簡單的例子正平方數□=7+9來看

404001.png

  正平方數□剛好和前面的畢氏學派結果一樣,但在圖形概念上是不一樣的,在以另外一個例子正平方數□=36=17+19

404002.png

 

  1 + 3 + 5 + 7 + 9 +11 +13+15+17+19 = 102    

  8 + 6 = 10

 

在觀察幾組正平方數□=64=31+33=(2╳16-1)+(2╳17-1)

  1 + 3 + 5 + ……+29+31+33 = 172    

  15 + 8 = 17

 

正平方數□10=100=49+51=(2╳25-1)+(2╳26-1)

  1 + 3 + 5 + ……+47+49+51 = 262    

  24 + 10 = 26

 

正平方數□12=144=71+73=(2╳36-1)+(2╳37-1)

  1 + 3 + 5 + ……+69+71+73 = 372    

  35 + 12 = 37

 

經過整理規納後得到a =n- 1 , b = 2n , c = n+ 1

若依大小來排列變成a =2n , b = n- 1 , c = n+ 1

(2n , n- 1 , n+ 1)就是柏拉圖所找到的另一組公式,這些畢氏三元數有一特徵:斜邊與直角的其中一邊相差2。

這組柏拉圖的畢氏三元數公式大致可分為二種:一是和畢氏學派一樣的如(3,4,5),或是畢氏學派放大的倍數的公式如(6,8,10)、(10,24,26);另一是新形成的一類如(8,15,17)、(12,35,37)。

問題與討論:

  問題一:畢氏學派找到了一組斜邊與直角的其中一邊相差1的畢氏三元數公式,柏拉圖所找到斜邊與直角的其中一邊相差2的畢氏三元數公式,若依形數的方式,當然還可以找到斜邊與直角的其中一邊相差3的畢氏三元數公式,你能練習找看看嗎?那麼這組公式又有什麼特徵呢?

  問題二:但這二組還不是所有解,那麼你能在找看看嗎?

 

   歡迎把問題與討論的答案寄到電子信箱:guevara4900@gmail.com或是寫信到:雲林縣斗六巿江厝里部子23號,數學玩玩收.答的好的朋友將致贈薄禮!

 

文/施朝祥2018.12.13于廖廍仔莊竹圍仔吉祥自然農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科普知識 數學玩玩
    全站熱搜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