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課程早早就結束,約一個月沒進場,年後第一堂課,大家紛紛賀喜,回到農場的作物沒有懈怠的展現,去年飄散的紫蘇和洛神種子,第二代已經冒出地面大打招呼了!
原本古福和Jeff老師繫念著要育多少苗,才夠自己種並和朋友分享,這時看來它們自有安排!不但數量充足質量高,有多餘可以分享──去參加種子交換會!
對我而言,有幾個難以理解的狀況:
- 這塊地土壤偏酸,其實不利於種子發芽,概念中不應該會有這麼多的紫蘇苗,怎麼了?
- 為什麼蝸牛沒有把紫蘇苗吃掉?是太多了吃不完嗎?怎麼有可能呢?
- 紫蘇長的比其他雜草快,這是經濟作物不會發生的狀況.怎麼了?
我猜測,是紫蘇的母親把這地的抗逆資訊放在種子中,讓這些種子可以在新一輪的生命中取得先機。在自然界中,植物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對抗逆境,不斷地改良土壤,只是現代的種植生產方式,讓他們這些原本就具有的能力沒能夠發揮。多種作物都不能有完整的生命歷程,可以說一輩子都在遷徒,還沒完成一生的任務就結束了!
現在工業化標準流程的生產方式,其實不會發生這類種一次,不斷生長收成的狀況,但這卻可以省下很育苗的工和病蟲害防治成本,希望有一天,可以發展出順應自然的生產流程。
文/施朝祥 于吉祥農場20220218
為什麼要參加種子交換會?
透過種子交換會,各地農民可以增加新的品種和作物,育種家就有機會從中找到對抗嚴苛氣候的基因。
過去農民會選擇田裡強健的作物來留種。作物經歷代代演化會更適應當地環境,也成為育種家改良品種的材料。面臨愈來愈嚴重的極端氣候,育種家需要更多材料來育種,才能讓我們的餐桌出現源源不絕的食物。
農業生手如果得到經數代演化、對當地風土適應良好的種子,即使不施藥施肥,作物也會長得很好。若是拿回去的種子種成功,農民就能獲得成就感,進而肯定自家採種的價值。萬一未來種子被大型種子公司壟斷,才有力量維護種子的使用自由、守護餐桌的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