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上午斗六巿公所假江厝里社區活動中心舉辦在食農教育,由福智園區的董信宏老師主持下正式開始。本周課程有1.環保創意──江厝社區的拉環環保包,2.美化生活──李淑玲蝶古巴特教學,3.米食推廣──張德成老師的壽司。
環保創意──江厝社區的拉環環保包
由江厝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介紹江厝社區的環保包的製作和用心,現在在江厝社區中許多人都會開始巧用心思去看看各種飲料立樂包、易開罐拉環、還有各式各樣的包裝廢材,只要經過一番巧思和細膩的手工,就可以變成生活有用的物品,或美麗的裝飾品。
江厝里社區發展協會也希望可以推廣這項有意義的活動,意者請洽江厝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翁嘉縫。
美化生活──李淑玲蝶古巴特教學
Decoupage源自於法文動詞,原來是指東方漆器的裱貼技法,在台灣被直譯為「蝶古巴特」意思是拼貼,蝶古巴特課程就是將將美麗圖型剪裁,拼貼裝飾於家飾物品或傢俱上,展現出創意設計的裝飾藝術。
李淑玲老師表示,美麗的紙張圖案,運用簡單的方式拼貼在家具或任何材質的器具上,也可以貼在廢器物等等,這樣就會變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蝶古巴特簡易入門及運用器材廣泛的特性,更使人人都能成為生活妝點大師,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生活美學!
米食推廣──張德成老師的壽司
台灣主要作為是水稻,原本應是以稻米為主要食材,制作出各種規格花樣、美味可口的米食制品──如:爆米香、發糕、年糕、菜頭粿、艾草粿、紅龜粿、粽子、麻糬、湯圓、臘八粥……等,形成的各種相關的烹飪技藝,都凝固在米的載體上面,滋養了人們身體,並蘊孕而成豐富的米食文化,如:發糕、年糕等象徵發財、步步高升、好彩頭;湯圓象徵添歲、團圓。
無奈近年來西風東漸,飲食文化的改變,台灣漸漸地失去了自己的米食文化,為了恢復回台灣的米食文化,張德成老師致力於各種米食製品,讓人可以吃到好吃的米製品是恢復米食文化的最重要方式。
▲張德成老師父女在說明米食文化的重要性。
▲大家努力學作壽司。
▲色香味俱全的壽司
▲農村文化的說唱藝術
活動預告:
9/16(星期日)食農教育活動為「香草植物最療癒」課程,課程內容有 1. 認識香草植物、2.芳香萬壽菊扦插、3.芳香萬壽菊露製作、4.低碳飲食:a蒲瓜煎餅、b蔬菜養生湯。快快快快報名喔!
報名請洽江厝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翁嘉縫。
文/江厝里社區發協會理事 施朝祥 于廖廍仔子竹圍仔吉祥自然農場 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