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又夢到爸爸了!連續幾天的誦經法會,我都夢到他,一天我突然把握機,問爸爸有關他小時候的事。
我家族不是富貴人家,在可以推測的到的先祖們,應該都是牽牛車為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至於田園都不是肥沃的良田,收成有限,數量並不多,主要是作為糧食和維持日常所需。
祖父身體不是很強壯而且又有蝦龜(哮喘),所以當孩子長到可以工作時,就由孩子來承擔了!
在廖廍到瓦厝的道路上,靠近瓦厝處有一座石頭土地公(見下圖),
在土地公廟前(見下圖)有一條牛車可以通行的小徑,
那小徑通往柴裡溪畔,當年就是在那邊取級配用的石子,在用牛車將級配料送到目地的。
在永茂叔叔的記憶中,在枯水期時才在柴裡溪畔取級配用的石子,那時他牽牛車將級配送到九老爺,協助完成把那邊的道路。
在現今斗六巿垃圾場,當時是泥沙汙積地(見下圖),
他和阿男二人將那地的泥沙用牛車送到現今溝霸有機農業專區的地(見下圖)填上土方。
那時,永茂叔叔每天早上二點多就要起床作準備,之後就把牛車牽到工作場所開始工作。約莫九點多,太陽已上三竿,氣溫轉熱時,牛就得休息了,下午等天氣涼些時,才又開始工作。
永茂叔叔回憶那時,工作真是辛苦!
住在柴裡溪畔,
飲柴裡溪的水,
用柴裡溪的水洗滌衣物、灌溉作物,
取柴裡溪的石子造路建屋舍
拿柴裡溪泥土整地闢田園,
在柴裡溪釣魚、補蟹、抓蝦、養鴨、放羊。
柴裡溪是哺養我的母親,
如今,我不敢喝它的水,
不取它的石子和泥土.
它身上沒有魚、蝦、螃蟹……
住在柴裡溪畔,卻不認識柴裡溪
後記
由於防洪的關係,這一段的河岸就要蓋上河堤了!
早些年,河川帶下來的各種物資都是用得上,沿著河流的都會被取用,河川也被適度的疏浚。如今,除了少數地方外,都沒人取用,而這些沖積物變成是河流的障礙物,只能另外花錢處理。
文/施朝祥2016.09.02 于廖廍仔
P.s.本文主要是依據永茂叔父口敍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