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林鄉有二口七角井,在車港村的七角井,又稱紅毛井,是水林鄉最早為人所知的七角井,相傳是一口荷蘭人開鑿的七角井〈井緣紅磚已換成現代磚〉,時常吸引學者與大學生來參觀。

P_20151201_121620[1].jpg 

 

P_20151201_121731[1].jpg 

早期的到台灣開墾或經營,首先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獲得水量來灌溉與飲用。台灣的年平均雨量約2500 mm,但是下雨時間分佈不均,大多集中在六至九月,由此單靠雨量是不夠的。台灣是個地下水豐富的地方,主要的原因是台灣平原是河川的沖積扇,而是這些沖積扇非常的深,所以蘊藏豐富的地下水,加上台灣山區的岩石經過過去造山運動,多次的擠壓,所以岩石的破裂面多,雨水下降後,部份的水份容易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那麼鑿井取水就是個重要選項。

  亙古以來飲用水的取得一直是先民重要民生問題,水的開發是先民生活重要史跡與命運共同體。台灣光復後,由於自來水的普及與改善,許多水井因而廢棄不用,甚而遭致填塞或填平的窘境,古井孤獨立於一角。

  紅毛井是一七角形的「水井」,井深約五至六公尺,材料使用方塊壁磚砌成之七邊形構造,井壁條紋清晰可見,從井底一層一層堆砌上來,其七邊形構造類似拱門,井壁的磚塊互相牽制,增加支撐力,有防止水井因兩側土壤壓力而塌陷,是非常精巧的建築工學。七角形井壁有角不滑溜,萬一跌落井中,尚有攀附而上的依靠,不致淹沒,令人不禁讚嘆古人的巧妙工夫。

  在三百多年前,荷蘭人曾在這附近住紮,利用牛挑灣溪(現在的宏仁)輸出台灣產的鹿皮、農產,走紅毛路(今車港村的興隆路)入番仔厝,因此這口井據說是荷蘭人(紅毛番)所留下來的,但從文獻記載中卻無從考據。水井之產生,必為人民生活之所必須,紅毛井所代表可能是荷蘭人經商貿易之貨物集散中心。

  但在雲林縣史績調查報告中指出,車港村七角井開鑿年代在西元1590年左右,是水林鄉現存最早的歷史建築物,不過荷蘭人抵達台灣的時間,在西元1624年,若是荷蘭人開鑿的,年代就有待商確,而且依照荷蘭海牙博物館的資料,及學者在大陸沿海地區的調查,發現這口井應是外人所建,很典型的明朝古井,而非傳統上水林人所認知的紅毛井。

(文/施朝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