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廍仔庄位在斗六巿南郊石牛溪北畔,柴裡埤的取水口附近的小村庄,目前行政區屬於江厝里,在江厝仔庄和瓦厝仔庄的中間,隔著柴裡溪(即石牛溪在這個區段的別名)和下柴裡庄相望。
廖廍仔庄的故事就先從「廖」字談起吧!
「廖」是指一個姓,在臺灣的廖姓家族可分為雙廖(張廖姓)和單廖兩種,廖廍仔庄的廖是指雙廖或稱是張廖姓,又稱廖皮張骨、活廖死張,就是生時姓廖,死後為姓張回歸為張氏祖先,特別的是這個姓在民國初年時,原居地的張廖族人多已改回張姓,這種活廖死張的習俗僅在台灣地區還保留著 。
「張廖」一族起源於元末,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黃河決口、北方乾旱等自然災害頻發,元朝政府又變更鈔法,是百姓手中的錢幣大量貶值,似乎很接近「白蓮教」、「大乘教」、「摩尼教」所說的「末世」,元朝政府徵調民工治理黃河,欒城人韓山童(祖父就教習「白蓮教」)、潁州人劉福通利用這兩件事在治河民眾中製造騷亂,預先在河道中埋下一尊一隻眼的石人像,之後散步謠言:「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民工挖河道,挖出石人像,果然有一目,河工暗流涌動,由於事機不密,官兵捕殺了韓山童,劉福通就將暴亂地點改在潁州,迅速攻占了十餘城池,人數增至十萬餘眾,由於頭裹紅巾,所以被稱為「紅巾軍」,並與元朝政府形成長達三年的對峙局面。[1]
張廖始祖(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清武始祖)是廖元子公:廖元子原名是張再輝,張天正的第三個兒子,母親陳氏,原住在二都官陂北邊的福建省雲霄縣西林和尚塘,為避白蓮教之亂而遷居到詔安縣二都官陂坪寨,他在私塾教書,寄住在廖化(廖三九郎)家。
廖化是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的富有人家,廖化常年以白米三百石貢獻朝廷,封為員外郎,賜九品銜,人家稱呼他為「三九郎」。廖化雖然很富有,但是沒有子嗣,只有一個獨生女,名叫廖大娘,品貌端庄,敏慧賢淑,精通詩書,事親至孝。[2]
廖化看到張再輝為人俊秀又豪傑,忠厚又老實,廖化就招贅張再輝為女婿兼收為養子,並替他改名,叫做「廖元子」,並把他親生的兒子一樣,把所有的產業交給他去處理。女婿對岳父母也像親生父母一樣孝敬,深受當地族人的讚譽。
廖化深怕後世子孫百年後「忘廖歸張」,於是廖化在張再輝面前發誓:「得我業而承我廖者昌,得我業而忘我廖者不昌。」張再輝亦發誓:「生當姓廖,死必歸張。」
之後凡是張再輝的後裔子孫皆須遵守著「生廖死張」的規定,遂開啟「張」姓與「廖」姓合為一宗,也就是本文所稱的「張廖」一族。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廖元子已經四十八歲,與廖大娘僅生一子廖友來才出生。在廖友來未滿二十歲時,廖姓家族有人犯國法且不容赦,卻逃逸無蹤,連累廖氏全族。此時廖元子(張愿入贅時兼具養子身份,改名為廖元子),以廖姓親族身份,至衙門申辯,因官司拖累多年,結案後,患病垂危,臨終遺囑廖友來:「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汝當代父報答,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2
廖友來立誓曰:「凡我祖孫,生則姓廖,歿則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父本姓張,來源於河南清河郡衍派,雲宵西林和尚塘有祖業,以後應回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張、姓廖由其自便。」此乃「活廖死張」,「張骨廖皮」之由來。
明朝洪武廿五年(1392年),廖元子逝世。廖友來將父祖神主牌送往廖氏祖祠,廖族卻將之奉還,廖友來又轉奉於雲宵西林張姓祖祠,而張氏家族嘉勉友來曰:「生存姓廖,作古姓張,是謂一祠雙祧,宜自立一族以光張廖門楣,燈字勿廢,堂號如不適者,可自在撰,勿辜負父祖遺囑,是為宗旨也。」,於是張族賜與堂號為「崇遠堂」,賜燈一對,寫著「清河衍派,汝水流芳」,清河為張氏代號,汝水為廖氏代號,並賜譜序五十字「宗友永元道、日大繼子心、為朝廷國士、良名萬世欽、信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遠、詒謀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慶式玉」,並用籃轎八臺,鼓樂送回其父神主。[3]
廖友來便將官陂寨故居中廳改為祖祠,為廖元子立祠,張廖二姓遂成一脈,自立一族謂「張廖」或「活廖死張」,但子孫若遷籍外出,姓張或姓廖則隨其意。
不過為與單張、單廖有所區別,特將張姓之清河郡,廖姓之武威郡各取首字,合為「清武堂」,凡張廖元子之子孫,堂上必以清武堂表示為張廖之家。
所以張廖一族,在生之時姓廖,但一旦歸天,包括訃聞,墓碑,神主牌,一切都必須恢復本姓「張」。
文/施朝祥2017.1.29 丁酉年正月初二 于吉祥自然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