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廖族人從二崙來到柴裡埤畔開庄,並在今現在水利管理上稱為柴裡埤小給一之一的圳以西之地,柴裡埤小給一之二的圳以東之地開設糖廍,此地就被口語稱為廖廍仔庄,意味著這是張廖家族的糖廍。

1014.jpg  P_20160712_184024.jpg

(圖/左:柴裡埤小給一之一又稱為十五甲圳 右:二柴裡埤小給一之二)

  生於在廖廍仔竹圍的廖銘動說:「先曾祖父廖南山以耕作為業,南山在清代其前先祖從西螺旁二崙鄉,搬來(廖廍仔庄竹圍)開墾,同行有廖部庄闊嘴叔及很多戶先祖來開墾。當時有一族搬到竹山水蛙潭,一族搬到斗六鎮南,一族搬到嘉義菜公店,後代有擴大到溝垻,田頭,逐漸搬遷出去。」[1]而從廖永來的祖系推知,那時還有廖順全和詹現夫婦一起來到,這一族人的原祖籍是福建省詔安縣二都官陂楊桃樹下村。

  開庄後不久後,廖廍仔的族人回到福建省詔安縣二都官陂楊桃樹下村省親,又將隔壁村子圳嶺流村的族親廖古董、廖石頭……五兄弟招募到廖廍子一起工作,廖古董五兄弟就住在柴裡埤小給一之二的圳以西之地,並開設糖廍,此地就最稱為下廍仔。

  幾年後,五兄弟開設糖廍賺到不少錢,已有立足之力,於是由五弟回圳嶺流村將母親接到廍子共同生活,不幸在回大陸的途中遭遇船難,五弟喪命。

  從五弟喪命後,下廍仔庄張廖族人不再進行謝平安的祭祀。

  分家產時,為了照顧五弟的遺族,從界河開始,依序是老大廖古董、老二、老三、老五,老四廖石頭居於庄尾。[2]

  如果這說法是正確的,那麼從倪贊元所編纂《雲林采訪冊》中記載:「頂廍仔、下廍仔二十九戶、一百二十五丁口。」

  這丁口是指人頭稅的計算法。原意需每一成年人都需徵收。因此,應該是每一丁口均需繳交人頭稅,但臺灣有一段時間,由於鼓勵漢人攜家帶眷來臺墾殖,因此只向男性徵收。依《諸羅縣志》中:「每一丁年476釐。三縣之例,以有室不分主客家者均編,客戶單丁不與焉。」

  那麼也就是說在清光緒二十年間時,廍仔16歲以上,65歲以下男子有125人,這不算客戶單丁,以及逃稅的部分,若以每戶八人計算,當應時人口應有近二百五十人的聚落。

文/施朝祥2017.2.17 丁酉年正月廿一 于吉祥自然農場

 

[1] 整理自廖銘勳口述。20161223

[2] 本文由郭清亮廖清風等人口述2016720

arrow
arrow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