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柴裡埤位在斗六巿南郊石牛溪北畔,柴裡埤的取水口在今斗六巿江厝里廖廍仔庄附近,在日治時期改為水泥圳,在民國三十六年下游土場被洪水沖潰,提高上游今日埤址位置。在清光緒二十年倪贊元編纂的《雲林縣採訪冊》記載:「柴裏莊陂圳在縣西南七里,流灌廍仔、江厝仔、九老爺莊一帶洋田。」,說明了柴裡埤是流經現今江厝里的廖廍仔、江厝仔和久安一帶。

1013.jpg

  在明鄭開發前,這一帶有大量的鹿在此生長繁殖,可說是一片鹿生長的樂園,自從台灣開始了和世界貿易接上線,台灣開始大量從事打獵為換取生活物資,之後大量漢人進入台灣從事打獵開墾田園。

  康熙36年(1697)《諸羅縣志》曾記載最初設縣情形:「當設縣之始,縣治草萊,流移開墾之眾,極遠不過斗六門。[1]」那時郁永河在《裨海紀遊》描述:「佳里興以北,悉屬平埔番部落,幾無漢人足跡」。

  七年後,康熙43年(1704)時《諸羅縣志》卻又記載:「流移開墾之眾,已漸過斗六門以北矣。」

  在康熙末年,柴裡社附近的鹿大致已經沒有了!《諸羅縣志》又記載:「30年來,附縣開墾者眾,鹿場悉為田,斗六門以下,鹿獐鮮(少)矣!」

  柴裡埤第一次出現在成書於康熙56年(1717)周鍾瑄所撰的《諸羅縣志》記載:「柴裏莊陂在柴里社。康熙五十年(1711),莊民合築。」隨著漢人大量移墾臺灣,至康熙中葉後,臺灣掀起水田化風潮,以灌溉為主體的水利設施快速增加,凡築堤瀦水灌田,謂之陂,也就是說陂是人工的蓄水池,利用天然的低地或是加上人工以貯留水。

1011.jpg

(圖/台灣堡圖中的柴裡埤)

  由文可以知道,柴裏莊早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前就開庄,但此地還是屬於柴裡社所有,那麼書中並沒有說明此莊是否為漢人的莊,同書還指出斗六門街在柴裡社,也就是說這片土地都屬於柴裡社所有,但應是漢人的聚落。

  這地區的農業開墾在康熙年間,農業墾殖活動幾乎已完成。值得注意的是,這土地墾成之後,土地的轉移卻相當頻繁,長年在原地經營的墾戶為數不多。其背後隱含的意義應是,這是個戰亂頻繁地方:1786年林爽文起事、1832年張丙起事、1855斗六門匪徒林房等戕官謀逆、1862年戴潮春起事,各事件波及之處,有起組民團自固者,有起而響應叛軍,藉機焚搶者。

  同治元年(18627月,台灣鎮總兵林向榮與台灣水師副將王國忠於前去救援斗六城,但反遭嚴辦、陳弄等人率數萬戴軍圍困;1029日戴軍攻破圍困許久的斗六城,林向榮自殺,王國忠等大小將領紛紛戰死。

  同治三年(18641126日,林文察進駐麥寮。12月,林文察進駐塗庫,與曾元福相約攻打斗六,同時殲滅支持戴潮春的村莊三十多座,逐漸逼近斗六城,但斗六防禦堅固,難在短期內拿下。於是1212日,林文察假意以援助彰化戰事為由,密令各軍各撤離城外,至1865115日,僅留關鎮國數營於城下,並燃燒煙柴草煙火,令士兵作慌亂狀,而誘使城內敵軍開門襲擊,這時附近甘蔗田伏兵衝出襲擊,關鎮國等軍備後夾擊,成功大敗敵軍,收復斗六城。

  此戰之後,中臺灣大地主、士紳死傷殆盡,其留下之產業也被清廷以「叛產」之名充公,土地空出來了,可以供作新的移民進入。

  在各種條件成熟下,張廖族人來到柴裡埤畔,開設糖廍生產當時台灣最火熱的商品──糖,準備行銷全世界!

 

文/施朝祥2017.2.15 丁酉年正月十九 于吉祥自然農場

 

[1]周鍾瑄《諸羅縣志》卷七〈兵防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 82 6 月),頁 110

arrow
arrow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