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年(西元1701),官陂廖氏的子孫廖朝孔,聽友人敘述臺灣的美好,乃帶著二弟朝問、朝路,堂弟朝近、朝廳共五人冒險乘孤舟渡海來臺,而落腳二崙一帶,胼手胝足拓墾荒地,相傳他們便是西螺七嵌廖氏的始祖。康熙末年至雍正、乾隆年間的一波移民熱中,便有許多官陂廖姓族人一批又一批移民來臺入墾今日西螺、二崙、崙背一帶。

20170130.jpg

  廖朝孔兄弟一行五人,渡臺之後,許多官陂族人陸陸續續組團偷渡移民來臺,分散於二崙周圍各角落墾荒。經過曰曬雨淋、披荊斬棘、克勤克勞,歷經一百二、三十年之後,他們子孫的開荒事業終於有成,大家也都能安居樂業,過著舒適的生活。

  這時官陂的族人們,感念先人遠離家鄉來臺創造事業,如今事業有成,大家應該飲水思源,遵守第六條祖訓,共同出資興建宗祠。

  此時,族人紛紛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興建宗祠,便在下湳購置田園五甲,做為祭祀公業財產並著手購置建材籌建宗祠,此祠堂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 )冬完成,堂號根據七嵌箴規第三條定名為「繼述堂」,並舉行落成大典及舉辦清醮。

  此時定居西螺的張廖族人,為促進族人的團結和敦親睦族,除春秋二次祭祖之外,又於每年十月秋收後各村落舉行之祈安謝神迎神賽會,擴大聯合舉辦。這案經各角落之頭人同意後,決定以祖先七嵌箴規之七為序,以各村落人丁數及經濟狀況為基礎考量,將分居的二十五個聚落合併劃分為七個大角落,稱七嵌。

  頭 嵌:廣興、頂湳、埔姜崙。(今屬西螺鎮)

  第二嵌:魚寮、下湳、九塊厝、太和寮、吳厝。(今屬西螺)

  第三嵌:犁份庄、田尾、湳仔。(今屬二崙鄉)

  第四嵌:十八張犁、三塊厝、深坑仔。(今屬二崙鄉)

  第五嵌:港尾(崙背鄉)、下新庄仔。(今屬土庫鎮)

  第六嵌:惠來厝、打牛湳、部仔、塘仔面、頂庄仔、張厝、下新店。

      (今均屬二崙鄉)

  尾 嵌:二崙、下庄仔。

 

  劃分七個大角落的結果,發現第四嵌之十八張犁、三塊厝及深坑仔的人丁及經濟份量,較其他六嵌遜色很多,因此許多族人戲稱七欠,所以西螺七嵌亦稱「七欠」,並稱新店祝天宮奉祀的媽祖為「七欠媽」。每年的秋季祈安謝神迎神賽會非常熱鬧,除公演野臺戲外,恭迎七欠媽鑾輿出巡繞境各嵌部落。各嵌人丁、武館、陣頭盡出,行列浩浩蕩蕩,鑼鼓喧天,隨香參拜者人山人海,非常熱鬧,這盛典成為西螺、二崙、崙背地區一年一度的最盛大祭典,鄰近各鄉鎮地區的民眾興高采烈蜂擁而來看熱鬧,大家都說「來去看西螺七嵌大拜拜」,因而「西螺七嵌」的雅號便流傳下來。

  清道光年間,此時正當清朝國勢曰微,內憂外患接踵而至,清廷在台灣已失去維持治安的能力,盜賊四起,嚴重威脅善良民眾的生命財產,迫使每一村庄必須依賴自衛組織,進而擴展區域聯防。在這種環境下,西螺七嵌之地方團結力量很自然地在現實需求下凝聚起來。

  七嵌各村庄的武術館也在這迫切需要中,成為地方上一種自衛訓練機構。設立武術館的動機,純粹是為保護族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並非為逞強黷武。西螺七欠武術,在台灣武術的發展上有其獨特性,大抵不出三個特點:簡單、易學、好用。由於地方秩序不安定,其致用性是有歷史背景的。在西螺傳統農耕社會裡面,大部分的人都利用農忙之餘的晚上時間練武,在地緣與血緣下的區域聯防組織而建構出多人練習與教學的團練模式。在地發展出與其他武術文化不同的特色。造就了西螺武術,簡單致用,訓練學習曲線區度低,能夠在短時間就能夠有一定程度的訓練方式。[1]

  七嵌武術的三大流派中,總共衍生出四個武館系統,分別是勤習堂、振興社、武野館及振興館。

  約在道光年間逐漸發展出來,尾欠的金獅連陣武野館系統,頭欠的振興社系統,相傳都是來自詔安客家的武師所傳,另外還有在七欠範圍之外的西螺街上,發展出以太祖拳為主的勤習堂系統。頭嵌振興社阿善師的金鷹拳,振興社系統在西螺街上又分支出振興館系統。第四嵌金獅連陣武野館,金生師的布雞拳,當時的在土庫牛埔一帶的土匪猖獗,地方人士皆會習武自保並抵禦土匪侵擾。

  其中勤習堂的起源是在清朝中葉,西螺街上廖金埜聘請「高榮師」為護院武師。高榮師結合廖金埜家族傳承自福建官陳的南拳武術並融合自身的拳腳功夫,循序漸進傳授武術。廖金埜的兒子廖懋昭,坊間俗稱「萬得師」(1862~1932)在二十四歲盡得高榮師真傳所創,於光緒年間取得武秀才,並在光緒十二年(1886)開設武館,因為高榮師期許習武者唯有「勤習」才能練就一身好功夫,遂將武館代命名「勤習堂」。

  勤習堂的拳法基礎為太祖拳系統,相傳源自以武術見長的宋太祖趙匡胤,勤習堂開館以紅紙、香爐奉祀祖師,主祀宋太祖、白鶴仙師及觀音佛祖;此外,還有達摩祖師、福德正神及九天玄女等,其中又以宋太祖為祖師居中位,彰顯勤習堂的武術是以太祖拳為入門拳種。太祖拳講究剛、猛、緊、穩、小等基本原則,拳技的內容在西螺地區最稱大宗,以太祖拳為主體,另外包含蝶拳、鶴拳、虎拳、蛇拳及猴拳等,可謂台灣武術中的百科全書,顯見其博古。

  西螺當時武師均擅長北管文武場樂器(錦城齋)成員。當時西螺街流傳一段佳話:「聽曲市仔頭錦城齋,看武街仔尾勤習堂」。其意思是:如果人們要聽曲的話,要到現今延平街街頭的錦成齋齊;要看武術表演,要到延平街街尾的勤習堂。」可見當時勤習堂的盛名。[2]

 

文/施朝祥2017.2.3 丁酉年正月初七 于吉祥自然農場

 

[2] 程見勝,《西螺演義》,雲林縣:雲林縣政府,2003,頁101

arrow
arrow

    吉祥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